李特特家庭背景极为显赫。

父亲李富春曾任国务院副总理,母亲蔡畅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及全国妇联主席。

她的舅舅是中共早期领导人蔡和森,而舅母则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中共最早的女党员——向警予。

这样的家庭背景注定了李特特与众不同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12月,毛主席首次出访苏联,旨在庆祝斯大林生日并协商重要事务。

抵达后,与斯大林会晤。

在莫斯科,中国留学生接到通知,前往大使馆集合,需穿整洁服装。李特特感到意外但遵循指示,穿着整洁打扮。

一路上,李特特一直和身边的同学讨论,究竟是什么事?但问了一圈,都没人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特特,她是李富春蔡畅的独生女,一个在法国巴黎诞生的孩子。

在动荡的时代,小女孩李特特的出生并未给家人带来欢乐。

李富春和蔡畅,作为革命的先行者,他们的心系着祖国的命运,忙碌于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在国内政局动荡的时期,蔡畅如何确保女儿的未来?

因此,他们将李特特托付给了蔡畅的母亲。

父母被共产党派去苏联学习后,外婆葛健豪带着他回国。

外婆勤劳坚强,不仅自学法语,还兼职赚钱,照顾李特特。

父母很少见面,但李特特与舅舅家的孩子们相伴,童年充满欢声笑语。这种成熟稳重的性格或许源自外婆的教养。

1928年,为了隐蔽身份开展地下工作,李特特的父母将上海家作为地下党联络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特特与外婆葛健豪来到上海,随之而来的是舅舅和小姨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是地下党。

李特特和表姐表哥们都由外婆照看,需要频繁搬家和改名换姓,这让李特特感到不开心。

她不理解母亲为何总是给自己改名字和教她说谎。

母亲的严厉让她觉得自己可能不被喜欢。唯一的安慰是外婆,但外婆也只能默默承受。

后来,外婆离开了,哥哥姐姐也被接走,只剩下李特特和父母三人。

然而,生活并没有变得美好。

李特特常常一个人待在狭小黑暗的屋子里,父母早出晚归,她孤独且恐惧。他们的牺牲让人心痛,但连孩子的生活也被置之度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0年,中共中央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将一批烈士遗孤和领导人子女送往遥远的莫斯科。

李特特,作为其中一员,踏上了离别祖国的旅程。与她同行的还有其他孩子们,他们中间有毛岸英、毛岸青、毛娇娇(李敏)、朱敏等等,他们的名字在中国的革命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苏联战争中断了李特特的学习。

17岁的李特特“被迫”参加军事训练,每天负重滑雪行军,获得“轻机关枪手”荣誉证书。

她还在医院护理伤员,包括收集战争中断肢并埋葬,写信安慰士兵家人。在零下40℃的天气里,她与莫斯科人民一起挖战壕,即使手套沾满血和泥土也不曾放弃。

1947年她进入莫斯科基米里亚农学院。

1949年,暑假回国,先看望父亲李富春,再去北京探望母亲蔡畅。蔡畅叮嘱她不要打扰在香山的毛主席。

结果,李特特假期结束,也未能见到毛主席,但听过不少关于他的故事。

同窗们期待见到毛主席,有人希望得到签名。

李特特幸运地带了一本书和一张毛主席的照片,打算请毛主席签名。

毛主席到场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与照片上的形象一模一样。

毛主席用湖南话打招呼,让李特特感到亲切。

他进行了精彩的演讲,李特特认真聆听。

演讲结束后,毛主席与同学们交谈,询问李特特的名字,得知她是葛健豪的孙女,舅舅是蔡和森,母亲是蔡畅,感叹时光飞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李特特从莫斯科吉米辽谢夫农学院毕业后,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家乡的思念,与丈夫一同踏上了回国之路。

尽管李富春和蔡畅早已是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但在这个新生的国家里,李特特并没有因此享受到特殊的待遇。

受父母的鼓励,李特特带着仅仅三个月大的二儿子踏入了北大荒,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在辽阔的原野上,她投身于艰苦的开荒工作,日夜不停地劳作,与同伴们一起拓荒、种地....

在北大荒三年的岁月里,李特特见证了祖国的飞速发展,也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特特的丈夫是俄罗斯人,被分配在电信局工作。长子李勇由李富春夫妇照料。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李特特与丈夫离婚了。

后来,李特特步入北京华北农业研究所,这所曾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学府,成为他多年的归宿。

他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为充实的时光,专注于农业研究的征途上不停迈进。

在这段时光里,李特特又一次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他并不愿多谈论这段婚姻,或许是因为在他看来,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平凡插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为研究核效应,李特特在新疆戈壁滩工作了多年。

1958年至1960年间,她还主持了六期同位素培训班,培养了一千多名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成为各省、市同位素研究实验室的骨干。

1988年,李特特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退休后,选择投身扶贫事业,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终身理事。她亲自访问贫困地区,并在1989年3月参与了基金会的成立。

李特特成为首位捐款者,并通过走街串巷筹集了数百万元资金,用于架桥、打井、修路、办学等扶贫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初期,仅获得国家拨款10万元,且章程明确规定不得从事盈利性活动。

因此资金极为紧缺,创始人李特特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募集资金,甚至不惜求助于政界高层领导人及其子女。

李特特回忆道,为了扶贫事业,她不惜四处奔走、言辞恳切,即便对于一个过去从未做过讨钱之事的老太太来说,只能“厚着脸皮”前行。

即使不时需要忍受委屈。然而,她认为能够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曾深入十几个贫困地区进行调查,记录了贫困生活的相册厚达4斤以上。

她深知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脱愚的道理。她认为给予贫困地区更多的教育机会比直接给钱更为重要,因为只有提高文化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境况。

对于为何在年迈之际仍然如此投入扶贫工作,她坚信着古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李特特见证了贫困的真实面貌。

每当她想起那些吃不饱饭、孩子赤裸走过寒冷街头的场景,心中涌起悲伤。

33年如一日,她的生命仿佛被扶贫的使命牢牢绑定。月复一月,她穿越无数贫困县和村庄,不知疲倦地奔波。

李特特早已将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置之脑后。

她面对记者时,眼中透露着一种深沉的坚毅:“我的三舅,蔡和森,被敌人残忍地钉在墙上,生命终结在铁钉之间;

二舅,蔡林蒸,曾是1925年广东省港大罢工的参与者,却以身殉职,被残忍地肢解,沉入湖底;

三舅妈,向警予,年仅31岁,却在一场悲剧中不幸离世……我家的亲人,他们放弃了家庭,牺牲了生命。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对我的人生影响深远而难以磨灭。”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到了这个年纪,我仍然心怀一份使命,想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李特特说着,眼神中透露出一抹坚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2月16日,李特特因病去世,她的离世并未将她家族的精神带入永恒的沉寂,相反,这份家族的使命与信念更是在她的儿子李勇身上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在湖南的故居里,一段革命的传奇仍在岁月的涤荡下闪耀着光芒。

这座房屋,不只是一堆砖瓦和木头所构成的建筑,更是一座寄托着革命精神的圣殿。

这里保留着李富春和蔡畅这对革命夫妻生前的足迹,他们的理想和信仰仿佛在每一寸空气中飘荡。

2011年1月,当地政府将这处故居以及他们生前所使用的物品列为文物,并予以保护。

这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他们奉献和牺牲的崇敬。

这些物品,无论是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锹,还是一张褪色的照片,都成为了见证革命岁月的珍贵遗物。

如果有幸置身于此,我想我会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震撼和敬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