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展演剧目
央华戏剧首次登陆
原创话剧《你好吗》

*点击海报即可购票

演出信息

时间|Date&Time

2024年4月29日-30日 19:30

时长|Duration

约140分钟(无中场休息)

地点|Venue

上海大宁剧院

票价|Tickets

¥380/280/180

*温馨提示:推荐16岁以上观众观看

*本场演出1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原创话剧《你好吗》首次登陆戏剧谷,央华戏剧口碑力作。日常问候语的背后是聚焦于女性的选择和亲密关系背后的深刻话题。通过对角色内心的探索和情感的抒发,导演及主创团队们精心打造了一个触动心灵的舞台,让观众们得以共情、反思,并与角色们一同经历成长的旅程。

在正式亮相前,我们和主创团队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流,深入探讨了创作灵感、演员表演技巧以及舞台呈现的精妙之处。他们的热情与专业,将为这场演出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与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好吗》.

主创团队

这次和静安戏剧谷这样的一个合作,这个合作的开端非常的让我激动,我特别期待静安戏剧谷在启发和支持上海的戏剧观众和戏剧事业的前提之下,能够帮助我们把我们的戏剧理念和戏剧呈现的办法更加深入的、更加广泛的去传达给上海的观众。我充满着期待、充满着热情、充满着好奇的等待,希望这个等待的结果是大家共同成就的戏剧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A

戏剧谷小编 Q:

看到您之前编排过那么多观众耳熟能详的戏剧作品,为什么这次选择在聚焦于女性的选题,去讲述这样一个人间百态的故事?

王可然导演 A :

其实我不是现在聚焦于女性问题,我对女性题材的作品,对表达千年以来女性命运的题材,尤其是灵魂上、精神上、内在的生命机制上的戏剧题材,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说《新原野》、《北京人》。《北京人》虽然不是女性题材,但是我其实是对《北京人》中的女性呈现了一个千年来的人文缩影决定了我对《北京人》这个作品的浓厚热情。

再比如说《雷雨后》等诸多作品,我都是基于对女性的灵魂状态在中国的这样一个儒家文化下,女性在社会机制中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在这个压力中所形成的异化的人格状态有极大的表现的动力和热情。

那么基础是什么呢?可能是我对母亲的热爱,以及对女性的尊敬,算是一种站在性别角度上的尊敬吧,我不敢用疼爱这个词,是尊敬!在此基础上决定了我做《你好吗》这个戏

戏剧谷小编 Q:

可以看到万方老师您和可然老师已经多次合作了,这次再次和可然老师一起创作,有什么样的火花呢?

万方编剧 A :

我和可然以及央华戏剧已经合作过很多次了,第一次的合作是从《冬之旅》开始,那会儿蓝天野老师也在。自那次之后,央华戏剧演出我爸爸的戏,比如《北京人》、《雷雨》,也演出我的戏,像《新原野》、《你好吗》、《你和我,剧场奇妙七步》,今后可能还会演出我和我爸爸其他的戏。我觉得《你好吗》和可然的合作与以前不一样的是,这次可然作为导演,而我作为编剧,我们俩是以这样的一种关系进行合作的,可然作为导演,给我带来很多惊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好吗》这个剧本在我构架和写作的时候,它不能说是完全现实主义的,而是有某种现实主义的风格蕴含在里边的一出戏。我第一次看到可然导之后的面貌是在排练场的联排,当时我真的觉得特别惊喜,他把《你好吗》这个剧本做了一种极为浪漫的演绎,但完全又是深挖了人物的内心,在舞台上做了一种极为戏剧化的、浪漫主义的一种呈现,仅用三个像帆、又像是墓碑的三个框架。当初他跟我谈这个设想的时候,我很难想象,但是我确实对可然有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来自于我们的多次合作以及对戏剧的理解的交流。

这次《你好吗》的创作,我觉得可然作为导演,给编剧带来了一种很大的满足。当然不能说这个戏就是尽善尽美了。戏剧就是这样,他只要演出,他的生命就不会停止,就还可能有另外的面貌。不光是导演和编剧,舞美和演员的呈现也会有另外的面貌。总的来说,我作为编剧和可然的这次合作,我觉得有一种欣慰和或者说是满足感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戏剧谷小编 Q:

这次的主题更多是聚焦于女性的选择,面对爱情和亲情,面对女性自我的挑战,舞美上也略显沉重和尖锐,为什么会用这样的偏冰冷色调去讲述这个故事?

王可然导演 A :

关于舞台的设计,除了一个偏冷的色调,还有一个温暖的两重舞台的构建。而另外一重舞台实际上是我们想象力的舞台。三个框架、三个尖锐的家庭和房间,框架式的舞台是现实的尖锐,而想象力的生命感是在第二个舞台上,就是在幕布后的这个舞台的一个人生百态的行动。偏暖和偏冷是融在一个舞台上的,为什么这么做?实际上,我认为现实中从过去1000年到15年前的中国社会,在性别的问题上,大部分是这样偏冷和尖锐的,只是我用舞台呈现中的外化来表达这个情感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A

戏剧谷小编 Q:

演员的动作和路径常常穿梭于这三角架中间,父女的关系那么近,1.8公里;又那么远,却连一句问候都要斟酌再三,万方编剧笔下人情绪往往刻画的都很细腻,在演员动作上,有哪些特殊设计的动作是值得分享的吗?

陶慧(贺卓)A:

有一个动作,就是与父亲的拥抱,这个久违的拥抱,在舞台上的呈现是我们各自抱着空气,很多时候,千言万语都抵不过一个拥抱。但是导演有点“残忍”,没有让我们父女抱上,戏剧感拉满了。

李宗雷(大余)A:

这个戏的路线和动作很多时候不是“写实”的,往往和内心有关。比如台上有三个空间,在假定性上,它们是三个房间,但可以看到,这三个房间的大小,造型,包括去往这三个空间的时机,都隐隐暗示了彼时彼刻人物内心的空间。有时台上的人物们会对着虚空说话,那时的内心状态却恰恰可能是封闭的。可以说,解读空间,是这个戏的某一种“密码”吧

凡银山(贺卫平)A:

是的,万方老师的作品细腻到每次拿起来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行动上,可然导演总是有用不完的耐心帮助我一遍又一遍的研读剧本,让我可以在很多的想法设定中寻找到那个最符合观众心理和节奏的行动方案;所以在整个戏剧创作和演出过程中,“设计的部分”只有尊重和接近万方老师的作品和让观众记住‘老贺’是一个怎么样的父亲...

薛融(小保姆)A :

演员们在纱幕后面拿着行李箱穿过,就好似看到了芸芸众生,像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轮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戏剧谷小编 Q:

想问问我们贺卓的扮演者陶慧,您是为什么喜欢上了话剧表演,站在舞台上的贺卓和现实当中的您觉得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慧(贺卓)A:

喜欢戏剧是因为大学就学习的戏剧表演专业。贺卓和我本人并不像,但我很喜欢这个人物。

Q&A

戏剧谷小编 Q:

排练到现在,您们认为《你好吗》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陶慧(贺卓)A:

总觉得演绎得不够完美,是排练到现在我最大的感觉,下一场会更好,总有进步的空间,也许这就是戏剧的魅力吧!

李宗雷(大余)A:

《你好吗》的难度在于,要在极其写实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中,挖掘出人们的情感共鸣。要在高密度的台词中提炼出更纯粹的情感浓度。

凡银山(贺卫平)A:

说到难度,我好像有很多要说的…最大的难度嘛,就是生活吧!不管从哪个方面,老贺这个人物都离我的生活蛮远的:比如年纪差异巨大,大家可能不知道我是三个主角中年纪最小的演员,而我恰恰要演他们的父亲;还有就是性格,剧中老贺是个军人,性格古板、偏执、是个暴脾气,而我在生活当中是个极其温和的人,这要求我在台上要完全打碎自己,让我的身体注入一个几乎截然相反的人的灵魂等等;值得一提的还有:作为歌剧演员的我,《你好吗》是我人生中第一部戏剧作品,我对它的喜爱和期待和它带给我的难度都像一座大山一样,很高很高的...

尹志浩(歌队演员)A :

剧本有很大篇幅的文本、对白和独白,而且主要集中在三位角色上。通过舞美的变化、导演的手法和歌队演员的配合来完成整场演出就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A

戏剧谷小编 Q:

想问问我们李宗雷(大余扮演者)、凡银山(贺卫平扮演者)作为剧中的角色形象,有什么自己的理解呢?

李宗雷(大余)A: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渣男”这个简单的词不可能完全去概括一个那么复杂的人生,你不能说大余是一个标准“好人”或“渣男”,他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去掉一些文本赋予的身份,他是几乎高度浓缩了我们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的自负与逃避甚至痛苦

凡银山(贺卫平)A:

首先,老贺是一个有着鲜明时代感和极强英雄主义情怀的军人,他认为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是为了“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人应该追求崇高的“有意义、”的人生而非简单的“有意思”;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我基本是一致的;除此之外老贺也是一位好父亲,他一心想要给女儿贺卓呈现一个理想主义的完美世界,所以他倾尽心血,虽然他失败了…和老贺一样,我也是个行动派...生活中我也经常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想着努力的做好它们,这样世界就会美好了一点…当然!这部戏以后我也会经常思考:当今社会,生活到底该是有意义还是有意思?是选择正确的路还是容易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A

戏剧谷小编 Q:

可以看到整个的话剧色彩和道具都对比很强烈,哪怕音乐部分都是戛然而止的效果,可以简单谈一下创作过程中,影像,舞美,音乐的设计运用吗?

王可然 导演兼舞美设计 A :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但是关于这个问题呢,如果让我去认真回答的话,它是一个很长篇的论文。我思考再三,我想提出这样一个我认为是一个非常严肃且非常重要的当下我们这些剧场工作者面临的特别重要的问题。用提出这个问题的方式回答戏剧谷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

那么,当下我们所有的剧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所有的剧场工作者,不是指的是中国的剧场工作者,而是全世界的剧场工作者。那么全世界的剧场工作者现在都面临着剧场这样一个建筑物的封闭空间,在这个封闭空间里用剧场的表达方式呈现的一种千年来影响和奉送给观众的精神艺术行动的作品如何面对各种新技术的挑战。

现在的各种新技术,从影像的发展到AI的呈现,都对剧场提出了一个具体而严峻的挑战课题。而剧场面临的这个课题,就是剧场用什么办法来保证和告知观众,剧场在今天这个时间里,它是独一无二的、独有的、特别的、唯剧场能实现的精神和文艺消费的理由;它不可替代,也不能被覆盖,亦不能被别的方案所干扰。这个问题直接指向的就是一句话,当今的剧场工作者如何努力探索剧场性的各种办法、美学工作技法,从而保证实现剧场继续拥有广阔生命力的前景。我在这个作品里所探索的一切小小行动,从音乐、音响到舞台的结构,到灯光和舞台使用的的前行办法到表演以及这一切的互相融合,从而探索行动在剧场性里的更广阔的方案。这一切都是为了努力前行在当下剧场性的剧场工作者的探索上。所以我用这一大段解释回答这个问题。

舞台上的一切技法,从演员的表演表达到声音和音乐的表达、到灯光的表达、到舞台美术和舞台结构的表达,都能不能参与到舞台行动这个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剧场性上来,从而让剧场拥有独有的、不可替代的、绝不能被覆盖的魅力。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