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美国搞对华脱钩之后,印度就使出浑身解数,争取制造企业到印度投资,公开抢中国的饭碗。也确实有不少著名企业,甚至包括一些中国企业,到印度投资设厂、转让技术。这让印度政府和舆论界异常兴奋。最近,印度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接纳了好几家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工厂,苹果的三家供应商富士康、和硕和塔塔集团,也将在这里落户,印度人已经自称这里是“南亚的底特律”。有西方媒体评论,印度现在和15年前的中国一模一样,言下之意,下一个制造业大国就是印度了。可以断言,就是中国退出了国际供应链,给印度15年时间,他也不可能变成今天的中国。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印度是有可能取代中国的一部分国际地位的。一旦他做到了,就会带来大量中国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在发展制造业方面有诸多不利的条件,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印度政府在国家治理、基层治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在经过了几十年之后依然如故,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年轻人缺乏劳动技能,2022年,有四分之一的印度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印度的法律体系与现代制造业发展要求不适应,印度的劳动法不利于工人,也不利于老板,仅仅有利于政府管理部门上下其手谋取私利。印度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内制造业,建立了极高的关税壁垒。按照有关统计,印度的关税是全球所有新兴市场中最高的,挡住了制造型企业的国际合作。如果不能从国外顺利低价进口原材料和机器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既然印度设置了高关税,其他国家必然也会对印度产品设置相应的高关税,这又伤害到时印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是因为这些妨碍性的因素,多年来印度虽然为自己的制造业发展吹了很多牛,却一直远远落在了中国后面。2023年,印度的制造业出口总额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认定印度制造业毫无前途。技术和市场的相互推动,不管怎么样也能够让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有进步,考虑到印度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他哪怕是进步一点点,绝对值也是相当可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的有利条件有这么几项。第一当然还是人口基数大。大量年轻廉价的劳动力,哪怕是从事低端的产业,也会累积出相当可观的制造业GDP。即使用其中的一小部分来从事研究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也将有效地提高印度的综合国力。大量的人口有了工资,就有了购买力,会在印度国内形成大规模的市场。而美国为了实现和中国的脱钩,一直试图培育印度的制造业。只要印度能够拿出说得过去的产品,美国就会向他开放市场,苹果手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经济界人士认为,和中国相比,印度经济的特点就是分散的中小型企业特别多,有很多实际上是家庭作坊。这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情况是相似的,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制造型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很多曾经的作坊式企业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的大型制造厂,无数的大型制造厂奠定了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的地位。但是,工业4.0很可能会给印度这种小型分散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工业4.0最开始是德国西门子公司提出的,希望能够把自己的那些中小型配套企业更好地组织起来,用更加高效的方式来协同生产。如果印度能够有效引进智力和技术,用工业4.0改造印度的制造业分工合作方式,让这些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作用,那将有效提高印度经济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现在的目标是全力以赴,抢夺中国的制造业份额。在印度所看重的领域,它增加一块钱的GDP,中国就要失去一块钱。中国的人均年GDP已经超过了1万美元,那么印度只要增加1亿美元的GDP,就会有1万个中国工人下岗回家,风险是不能忽视的。假如印度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方面进入了产业中游,那么给我们的竞争压力就更严峻了。所以,对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经济合作,我们还是要提出这样的建议,可以合作的合作,不该合作的就不要合作。如果能和印度形成互补式的上下游关系,那开展合作也无妨。如果某项投资会把中国工人的饭碗送给印度工人,那么还是不搞为好。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应该发挥有效的监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