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社会上一直存在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然而皇帝老子还是为金榜题名的学子们排列了名次。

笔试和面试第一的状元郎自然霸占着榜首,成为了众星捧月的人物,然而榜眼和探花也不承多让,同样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不过在很多时候,高中探花的才子甚至要比高中状元还要高兴,这到底是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奇葩的科举规定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可谓是人生最高的追求。从早期的“举孝廉”到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无不是对这项追求的最好解释。

然而“举孝廉”有一个重大的缺陷,那就是到了汉末两晋,士族大家们把持着朝政,逐渐的把这种依靠推举的制度发展成了裙带关系。

因此,经历了南北朝的动荡之后,隋朝就开始采用了一种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度。

这种制度主要是通过类似于现在的升学考试的形式,让普天下的读书人能够在不分贵贱的环境里,参与到国家的公平选拔。

但是谁能想到,即便是这样,科举中依然充斥着奇葩的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隋炀帝到清光绪帝的一千三百年中,尽管王朝不断更替,但是科举制度却鲜有变更。

在现代人的观念中,科举从下往上大致分为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其中殿试是由皇帝老子当场出题来考验学子们的水平。一方面是考察这些过五关斩六将的才子们的真实水平;另一方面也是给他们相相面,以便于未来君臣相见,不至于过于尴尬。

人都有爱美之心,即便是九五之尊也毫不例外。想当年,钟馗参加了贞观年间的科举考试,就是因为长得丑陋,结果被一向开明的唐太宗嫌弃,最后撞死在大殿的柱子上,留下了千古遗憾。

当然,大多数时间这种极端的例子并不存在,一来即便高中状元也需要从基层做起,绝大多数人穷其一生也没有机会再见皇帝;二来大家都是奔着货卖帝王家来的,自然心理也有一定的承受度,既然都到了这一步,哪里又会因为当不上状元而自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的时候,贵为天子一号门生的状元郎自然技压群雄,名之所归,然而担任第三名的探花却更为出彩。

尽管探花在文采上甚至运气上稍逊状元,但是在长相上却要远远超过状元。

一开始,皇帝这样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只是为了在庆典活动中,让探花郎先出场,吟诗作对来引出当科状元,最后由状元出场把庆典氛围推向高潮。

结果王公大臣看到长相俊美的探花郎的时候,瞬间就被他的相貌和才艺所吸引,等到状元郎从后台走出来的时候,大家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反而对状元的印象大打折扣。

因为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都会被分配到翰林院,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探花将不出意外的实现人生反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居上的探花郎

在封建王朝体系里,虽然状元是当科考试的第一名,但是想要位极人臣那还差的很远。

翰林院是一个玩文弄墨的地方,主要是编修史书,做一些刀笔吏的工作,既不参与政治,又无实权,如果不是皇帝老子那天心情好,很有可能一辈子就此埋没了。

这个时候,他们就需要一个引路人。这位引路人可以是他的恩师,也有可能是他的族人,但是更多的却是通过娶妻结下的姻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尽管状元郎才华横溢,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但是工作分配完之后,探花郎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因为探花郎的长相最为俊美,获得了皇帝的认可,而且文采和状元郎相差不大,所以就成了王公贵族嫁女的首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旦探花郎成了某位王公贵族的乘龙快婿,那么他的仕途之路绝对要比普通的状元顺畅的多。

这些王公贵族会利用自家的关系给女婿在朝堂上谋取一席之地,一来他们把探花郎调到朝堂前台担任政务来壮大自家的实力,二来也算是给自己的女儿买了一份可靠的“养老险”。

当状元的光环被下一届的状元取代的时候,往后个人的实力和功绩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历史上著名的探花

在晚清的纷乱局势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堪称“晚清四大名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名臣挽狂澜于既倒,靠着自身的能力硬是把大清王朝的灭亡推迟了足足半个世纪,其中张之洞就是探花出身。

不同于另外三人靠着剿灭太平天国成为了当朝的实力派,张之洞年轻时期主要在我国的西南一带抗击法国殖民者。

当时的法国堪称世界数一数二的头号强国,其火力自然不是依靠长矛火铳的太平军所比,从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张之洞看到了双方的差距。

战争结束后,通过他的赫赫战功,张之洞很快就被自家丈人“挖掘”到了慈禧太后的眼前。

眼看着国家积贫积弱,他没有选择在朝堂上尸位素餐,而是躬下身子,主动要求到武汉去修建铁路,冶炼钢铁,建造轮船搞洋务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清朝已经是千疮百孔,不仅外部又各方列强的压迫,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张之洞左支右绌,不断地为筹款发愁,又不断地强打起精神继续坚持着。

在他的努力下,汉阳钢铁厂成为我国最早最大的钢铁厂,其中生产的铁轨和“汉阳造”步枪,直到解放之初还依然散发着光芒。

尽管国家大势并非一人所能扭转,张之洞去世之后不久清朝就走向了灭亡,但是至今这名出身探花的“南洋大臣”的文章和功绩还依然影响着不断永攀高峰的人们。

人们期望像这名号称“香帅”的老人一样,能够为国家开疆扩土,流芳百世,更期望能像他一样成为才貌双全的完人,引来更多的羡慕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