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8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录

第12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第13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第14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第15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第16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17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18章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第19章 经济增长

第20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第21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22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附录 指定高鸿业《西方经济学》教材为考研参考书目的院校列表

内容简介

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我国众多高校采用的经济学优秀教材,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经济类”专业考研参考书目(详细介绍参见本书书后附录)。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提高专业课成绩,我们从指定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为考研参考书目的名校(包括科研机构)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有代表性的考研真题,并对所选考研真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针对性强,紧密结合考研真题。本书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来自指定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为考研参考书目的名校(包括科研机构)历年考研真题,使本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参考性。为便于考生复习,本书适当添加了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近年经典考研真题,以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理清解题思路和提高解题能力。

2.全面系统,秉承“三贴近原则”,即贴近教材、贴近考研真题、贴近命题方向。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本书所选历年考研真题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考生全方位备考。

3.解答详尽,条理清晰。本书所选部分考研真题有相当的难度,对每道题(包括名词解释)都尽可能给出详细的参考答案,条理分明,便于记忆,便于引导考生养成良好的应试技巧和作答思路。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纸质书,方便对照复习。

内容试看

第12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一、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3研]

答: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对,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及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之一。

2国内生产总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4、2022研;成都理工大学2024研;厦门大学2023、2014研;安徽师范大学2021研;南昌大学2020研;浙江大学2019研;东北大学2019研;北京邮电大学2018研;暨南大学2017研]

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目前我国计算GDP是用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三者之和求得。在1991年11月之前,美国均是用GNP作为对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改用GDP,原因是大多数国家都用GDP。同时,由于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则较易测量,再加上GDP相对于GNP来说是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衡量指标(本国使用外资时解决的是本国就业问题)。当然,对美国来说,GDP和GNP的差异较小,二者使用差别并不大。

3国内生产净值[北京邮电大学2010研]

答: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国内生产净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所有常住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即:NDP=GDP-资本折旧。

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角度来看,NDP的价值要远远大于GDP,也即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用国内生产净值指标要比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优越得多。相对于GDP,NDP考虑到了“消耗”或者说“折旧”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真正诠释了生产、增长及总价值与消耗、效率、净价值之间的关系。

4转移支付[北京师范大学2013研;北京邮电大学2010研]

答: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它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消费者呆账、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款项。这笔款项不计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作转让性支付。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转移支付分为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其中,政府的转移支付大多数带有福利支出性质,等于把政府的财政收入又通过上述支付还给本人,因而也有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付是负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业者转向失业者,从城市居民转向农民;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通过捐款与赠款进行的,如公司对于下属非营利组织的赠款。由于它也不是直接用来购买当年的商品和劳务,因此,这种款项也被认为是转移支付。

有时,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从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来的,如用增发货币、出卖债券所得来支付福利、救济金,它显然不带有从一些居民转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点。但在经济学家看来,尽管它与前述支付款项的来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同样不是政府直接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这种支付仍然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东北大学2004研;武汉大学2002研]

答: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性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个人可支配收入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的生活水平。

摘抄自“鑫易成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