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厮杀、科技创新、消费升级,中国经济的最后一战,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的崛起并非依赖于丰富的资源,而是通过一步步攻克制造业中的原料和市场这两大难关。这一过程充满了沉重的挑战,只有中国才能充分理解这其中的沉重,不依靠资源禀赋,这其中的每一步,都面临着国外成熟产品的竞争,因此,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就必然意味着用国内廉价的生产要素,补贴国外消费者,来换取市场,等到国内某一产业发展成熟,完成了一次升级,中国人的收入才开始增长,实现消费升级。这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现象。中国经济的崛起伴随着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初期,用于出口的外贸商品往往在质量上,甚至价格上都超过了国内销售的商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中国逐渐掌握了这些产业,开始攻克更具科技含量的产品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格局开始逆转,中国的技术和质量逐步迎头赶上,中国人开始享用高质量的产品,而不再局限于外贸商品。80年代,国内外贸服装厂以开发和高额税收为基础,采用“三来一补”贸易模式,逐步形成了成熟的生产体系。这些商品主要面向国外市场,而销售的产品则这一现象在多个领域都有体现,从轻工业品到家电,都经历了这个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八零后的童年回忆中,一幕幕令人难忘的场景在许多人心中深深烙印。服装店早已挤满了顾客,他们共同的目标是为了抢购店里新进的一批外贸货。这些外贸货不仅质量上乘,款式新颖,更重要的是价格实惠,瞬间就被人们争相捧走。这些外贸货并不是进口商品,而是国内服装厂本应出口的订单,因某些原因未能出口,只得在国内销售。这种做法事实上违反了当时的进出口规定,因为外贸订单享受着退税优惠,但如果不出口却在国内销售,就等于是骗取了国家的税收补贴。因此,在外贸服装业初兴的年代,这种外贸货的出现极为罕见。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未能出口的情况下,才会在国内销售。因此,这些外贸货一经上市,便引起国内消费者的疯狂购买。凭借着通过“三来一补”贸易积攒的宝贵外汇,中国才得以开始产业升级,生产更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人们的工资水平和消费能力也随之提升。1981到1994年间,我国每年的出口增长达到惊人的19%,吸引了国内外资本的不断涌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产业和消费水平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这段历史既是中国发展的见证,也是勇敢探索的传奇。冰箱、彩电、洗衣机,在90年代的婚嫁礼品中,这三宝曾是最炙手可热、最时尚的代表。那个时候,外贸服装依然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但已不再是稀缺之物。服装店内,以外贸货为卖点的店家开始充斥市场,然而,已难以再引起激烈争购。当今人们的视线已经转移到家电领域,有人家刚买了台彩电,另一家的彩电更大尺寸。从1995年到2004年,中国的家电出口从33.3亿美元增至174.9亿美元,年均增长25.1%。而且,中国家电产业的技术升级进展神速,很快便迎来了中国的第一次电器革命。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等,那些曾仅少数家庭能负担得起的家电开始普及到普通家庭。中国家电业的龙头企业,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迅速壮大,迅速占领国内外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1996年底,在全国彩电市场上,国产品牌已占据了71.1%的市场份额,打破了洋强国的统治格局。随着收入的提高,大量农村人口纷纷迁往城市,购置家电成为消费升级的象征。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已然成为大多数家庭的标配,中国人普遍实现了家电自给自足。中国的产业和消费升级还没有完成,想要达到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中国还需攻克以IT行业,大飞机,芯片等为代表的更高科技含量的产品, 近年来中国陆续攻破了电动汽车,大飞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次产业升级,都会使相关产品以及它们提供的服务价格大幅下降,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现代化生活。中国有14亿人,比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加起来都多,想要实现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准,靠金融手段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发挥中国的产业链集群优势,这是我们和西方国家不同的现代化之路,也是他们惧怕我们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