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城中,有6尊人物雕像,这几个人与茅台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们承载着一段段茅台品牌的发展历史。

第五位:王绍彬(1912-1984)

第五位:王绍彬(1912-1984)

王绍彬,又名何辛秀,民国元年(1912年)生于仁化县交通乡一个贫农家庭。随叔夫生活,8至10岁时以讨饭为生,12岁当佣工。民国十九年(1930年),入茅台荣和酒坊作烤酒工人,24岁离开酒房小本经商。1949年仁怀解放,任茅台镇公所民兵队长,负责辖区治安工作。

1951年人民政府考虑到绍彬有酿造茅台酒技术,为发挥其所长,被推荐入地方国营茅台酒厂任一车间二班酒师。

王绍彬为人忠厚,他认定要办的事,只要有利于生产,就坚持干到成功,当时他在二车间任支部书记时,因气候影响,原料—红高粱,不合酿造要求,再加上主管部门下达的水分标准有误差,车间生产出酒率下降。为提高产量,厂里提出了增加产量的急救措施。当时王绍彬凭借多年的制酒经验认为此举十分不妥,他力排众议,说服领导,保住了茅台酒的质量。

为响应厂里“请老酒师、老工人收徒弟,穿技术、献绝招”的倡议,收许明德等人为徒,把自己掌握的诀窍,无一保留的耐心传授给他们。后来其徒弟许明德等人都成了厂里的骨干。

1956年省工业厅选拔王绍彬到北京参加全国劳模会,荣幸地受到伟人的接见

1956年—1983年任茅台酒厂副厂长

1984年12月病逝

1993年鉴于王绍彬对茅台酒厂的特殊贡献,贵州茅台酒厂在国酒文化城内为其塑像,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