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图片源自网络)

黄公望的“富春山”

□卢江良

位居“元四家”之首的画家黄公望,目前尚存世的作品有五十余件,其中不少的山水画作上,都会提及一处地方——富春山,例如:《秋山招隐图》中题跋:“……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特别是那幅被称为“画中之兰亭”和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不仅直接以“富春山”为题名,还在画上题跋:“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

关于富春山,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山名,在浙江省桐庐县南(今富春江镇),又名“严陵山”,前临富春江;二说并非特指某座山,而是泛指富春江沿岸的群山,江北岸的山是天目山的余脉,江南岸的山是龙门山脉。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现被公认为是第二种。至于他隐居的“富春山居”在何处?不同的专家又考证出了至少三处不同的地方:一是富阳,二是桐庐,三是瑞安。目前,约定俗成的是指第一处。

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黄公望隐居的富春山,对他“晚变其法,自成一家”起着决定性因素。尽管根据现存的资料,对他隐居富春山后的情况,只作了简单的描述:“他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而事实上,在这里,黄公望将精神寄托转至宗教和艺术,潜心修炼,做到了“心静则意淡,意淡则无欲,无欲则明,明则虚,虚则能纳万境”,落实在画面上则抵达了“有意无意,若淡若疏”之自然浑成的至美境域。

其实,纵观黄公望的一生,可谓充满艰险坎坷。他幼年父母双亡,过继给黄氏为子,由陆改姓为黄,名公望,字子久。少时应神童年科,没有结果。成年后两次为吏,一次为浙西宪吏,一次在御史台下属察院当掾吏。之后,因上司张闾犯事被治罪,受牵连入狱。六七年后出狱,曾一度疯癫,从此不再问政事,并加入全真道,自号“大痴道人”“一峰道人”,遂放浪形骸,常活动于常熟、松江、杭州一带,讲道卖卜。至元四年(1338),居于杭州筲箕泉,行踪不定,后被其子黄德宏寻至,便归隐富春山。

而富春山,素有“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之美称。这里的山的形态千姿百态,或清翠秀丽,或雄奇苍茫;这里的水的形态变化多端,或平静如镜,或猛浪若奔,这些不同的形态无不暗合了黄公望人生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情感体验,使其在注重师法前人与造化的前提下,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审美观和人生观,将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精神状态充分反映在作品中,让每一个元素均蕴含了丰富的寓意和象征,从而赢得了后人极高的赞誉:“笔墨高雅,人莫能及”“子久画,书中之右军也,圣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公望在隐居富春山期间,有一次,他的师弟无用禅师希望他能为自己创作一幅长卷。黄公望答应用三年时间,实际上用了大约七年时间,以“富春山”为题材,通过自己对自然景物的切身感受,将淡泊宁和的情感与秀山丽水的气韵合而为一,绘制出了一幅长约七百公分“整个画面林峦浑秀,草木华滋,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的山水巨制——《富春山居图》,被清初鉴藏家吴其贞推崇为“亘古第一画”。

于此,富春山对于黄公望,与其说是他的晚年隐居地和诗意栖息地,不如说是他的精神归宿和艺术图腾。确实,黄公望在富春山过着“逸”的生活,以自己特殊的体悟深入到生命的最深处,也深入到自然的最深层,通过“技”的过渡,化为笔下的“山水”,按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的话说:“无笔不灵,无笔不趣,于宋法之外,又开生面”,确立了元代的审美理想,引领了“文人画”的时代潮流,成为山水画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4.3.28于杭州

卢江良:凭着良知孤独写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众号: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腾讯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