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度。

陈奇涵时任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担任着军法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主席非常关注他的授衔问题,在正式授衔前,毛主席还特意安排汪东兴到陈奇涵的家中探望。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军委领导给了陈奇涵一张申报军衔表,让他在上面写上希望被授予的军衔。陈奇涵表示:

“对我来说,个人的地位的高低得失已是一个非常渺小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没有多想,拿笔在申报表上填下了“中将”。

那么,陈奇涵最后被授予了什么军衔呢?他都有哪些传奇经历呢?

人生的十字路口

人生的十字路口

陈奇涵于1897年出生于江西兴国县,说起他的入党经历,还真没那么容易。

早年间,陈奇涵是孙中山的热烈追随者,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奇涵放下纸笔,穿上军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从军这条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奇涵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参与进行了“反袁斗争”以及“反军阀斗争”,为维护孙中山的广州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也正是因为他出色的表现,后来升任为了赣军副营长、代理营长。

1924年2月,陈奇涵又担任了桂军军官学校区队长,此时的他身在南方革命中心广州,在黄埔军校创建后,他又到了黄埔军校任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在黄埔军校工作时期,陈奇涵迎来了人生中的重大抉择。

陈奇涵在了解到了共产主义理念后,萌生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当然,他也付诸了实践,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

不过,陈奇涵毕竟是旧军队出身,有人认为需要经过考验才行,所以,入党一事迟迟没有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陈奇涵毅然决然地说道:“入不了党,我就回家种稻田!”

终于,在1925年2月份,陈赓和许继慎介绍陈奇涵入了党,入党仪式上,他庄严宣誓:

“要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的陈奇涵在回忆起这样事情时,这样描述道:

“这个时期,是我一生中的转折点,从旧军队生活走上了为民众解放而奋斗的光明大道。以后,我在这条革命道路上从未退缩过。”

不过,三个月后,陈奇涵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5年5月,国民党出台了“整理党务案”,其中就有这样一个规定,“跨党”的中共党员必须要做出选择,要么脱离国民党,要么除掉共产党员的身份。

要知道,当时的陈奇涵已经成长为了军校少校中队长兼军事教官,工资和待遇都属一流水平。

另外,因为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优异的表现,国民党高层也对他十分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如果留在国民党,只要不出意外,陈奇涵指定能够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而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到1925年也才只有4岁,并且势力比较单薄,党员的待遇跟国民党相比可是差了一大截。

那么,陈奇涵究竟会作何选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脱皮鞋,穿草鞋”

“脱皮鞋,穿草鞋”

1925年,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陈奇涵做出了决定,他选择辞掉国民党官职,放弃荣华富贵,加入共产党的阵营。

从那以后,陈奇涵追随共产党的脚步愈发坚定。

1926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陈奇涵带领了包括仲友仟、肖韶等人在内的学生去到了江西,在陈奇涵的努力下,江西的革命火种燃烧地越来越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毛主席称赞道:“陈奇涵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陈奇涵跟朱德之间的感情很深。

1927年初期,朱德来到了江西南昌工作,党组织之所以派他到江西,是因为他此前在滇军护国军的声望颇高,能“镇得住场子”。

当时的朱德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部参议、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陈奇涵则担任着军官教育团参谋长和党组织负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里要提一下,陈奇涵所属的军官教育团只是在名义上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实际的领导者其实是中共中央军事部。

事实证明,党组织的决定是明智的,朱德利用在滇军的声望,所创办的军官教育团很快吸引了大量滇军进步军官的报名。

而在培养革命军事干部方面,陈奇涵也是出了不少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和陈奇涵两人有很多相同点,他们都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性格方面都忠诚谦虚,在一起工作时,配合十分默契。

1931年9月,蒋介石集结重兵“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此时的陈奇涵担任着红三军参谋长,他带领着红三军和红四军的战士们与国民党军展开了反“围剿”作战,并取得了重大胜利。

1934年10月,迫于形势需要,红军开始了长征,身为红一方面军教导师作战科长的陈奇涵也在长征的征途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草地的时候,陈奇涵因为严重的关节病,导致膝盖肿大,在到达班佑后,他连续高烧不退,以至于都失了神。

医生在他的肚子里打出一团野草裹着的12条蛔虫之后,情况才稍微好转一些。

朱德还笑着说道:“陈奇涵这个人有股子顽强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日军,不满于只侵占东北三省,转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整个中国上,我军战士积极抵挡,全面抗战抗战就此爆发。

抗战期间,陈奇涵一直留在延安工作,为了抵抗日寇的侵略,陈奇涵带领警备区部队修筑了黄河的河防工事。

面对敌人的渡河作战,陈奇涵总是能冷静应对,每次都能获得大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毛主席还称赞陈奇涵等人“保卫了延安的东北大门”。

“军法上将”

“军法上将”

1946年6月,蒋介石企图掠夺抗日战争胜利果实,挑起了军事争端,解放战争爆发。

时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的陈奇涵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斗争,在他的带领下,我军成功解放了吉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陈奇涵作为辽宁军区司令员参与指挥了辽沈战役,有力辅助了野战军主力的战斗,为战役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陈奇涵除了是位军事奇才外,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广受好评。

在解放初期,赣南的很多老红军战士以及烈士家属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此前,陈奇涵担任过中共赣南特委军事部长,乡亲们就找到了他,希望能帮帮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奇涵每次都会耐心接待乡亲们,他从来不摆谱,致力于为乡亲们解决实际问题。

1954年1月,为了能够统一管理军队的军事审判工作,经过中央军委领导的一致同意,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

一个问题摆在了眼前,该由谁来担任军事法庭的庭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解放军队伍里向来不缺人才,能打胜仗、有经验的人比比皆是,但在毛主席眼里,军事法庭庭长一职非陈奇涵莫属。

在毛主席的亲自“点将”下,陈奇涵出任军事法庭庭长,主席之所以选他,是看中了他资历深、有威望、忠于党、并且还懂得军法。

其实,陈奇涵“出任”庭长一事,描述的不够准确,而“筹备庭长”则更加贴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解放军军事法庭是新中国的一次伟大尝试,此前从来没有过这个单位,更谈不上有经验借鉴了。

这就意味着,陈奇涵手里拿着一张“白纸”,在零基础、零经验的状况下必须得书写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才行。

而陈奇涵的表现没有让大家失望,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毛主席的正确眼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到任务后,陈奇涵一头钻进了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军法和历史资料,再结合历史上我军关于审判的按理,总结出了经验和一套理论。

基于此,在军委批示的“制法为主,习法为次”的方针领导下,陈奇涵为我国军法的发展下了大功夫,他也成为了我国军法的领导者和奠基人。

1954年11月,在中央军委的任命下,陈奇涵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的第一任院长。

时间来到1955年,这一年是历史性的一年,我国开始实行了军衔制。

不管是资历、战功还是工作能力,陈奇涵都能配得上上将军衔。

而在申报军衔时,他却在表上填写了“中将”,他写道:

“中国革命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奋斗二十余年,今天已经胜利成功了。对我来说,个人的地位高低和得失是一个非常渺小的问题。”

不过,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又在建国后为军事法院奠定基础的陈奇涵,党和国家肯定不能亏待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陈奇涵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这不光是一种荣誉,也是对他工作成果的肯定。

陈奇涵的志向并不在于荣华富贵,这一点从1925年他退出国民党就能看出来,他的志向是远大的,就像他写的那首诗一样:

“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人类齐解放,攘攘与熙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