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次听说共享员工是在疫情期间,最近共享员工又火了。

都上央视了!现在不仅仅是共享员工了,共享程序员、共享设计师都有了。 看画面挺喜人的,共享工程师可以承接很多家公司的项目交付过程管理,同时可以做好几个项目,整体收入比以前提高百分之好几十。

不过,这个跟网上接单有什么区别呢?网约车司机不就是共享员工吗?一辆车可以接好几个平台的单子。

我看没有什么稀奇。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共享员工一般不和企业签订固定合同,而是与企业就某一项项目进行短期合作,很多企业采用这种模式以后人力成本降低了5%~10%。

这不是废话吗?

就像一些专家写什么红海、蓝海一样,宗庆后直言不讳的都批评过这些伪专家,天天玩一些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现在搞这个共享员工跟打零工有什么区别呢?

说白了就是一个什么问题,不想支付成本的本质。

所以,这些噱头包装以后跟实质内容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改了一个新名词罢了。央视说共享员工都是在科技类企业。道理很简单,科技企业的项目不够稳定,所以不能给员工签订长期合同。信息技术公司搞软件的,业务特点就是如此,又不是服务一个客户,同时接很多项目给员工做不是很正常的吗?

尤其是现在自动化上来以后,很多设备都要求有控制软件。但是公司自己又不能长期养这些软件人员,因为自动化的设备都是定制的,又不是长期大批量的生产。所以这个设备生产好了,售后没有问题这种软件人员的工作也就结束了。难道没有订单,公司也必须一直养着他吗?最后,很多硬件公司都把这些软件的活儿外包给信息软件公司了。现在拽出来一个什么共享员工的名字,我觉得有点好笑哦。

我身边都有不少程序员,自己早就接单干了。

还有什么共享不共享的?

这个跟马路边那些装修工人找活干有什么区别呢?

工作内容共享,但是不共享社保、养老金、医保和财富这种共享就是虚假的共享。

说真的,我在基层干过,生产线上也干过,所谓的共享不共享,外包不共外包,劳务派遣不劳务派遣,通通玩的只有一个核心,那就是想省钱,这才是最最核心的本质!

当你仔细认真了解了共享员工的实质工作以后,不仅会哑然失笑,它跟打零工、劳务派遣外包有什么区别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20年的时候,经济日报都已经报道过了。盒马生鲜联合西贝、探鱼、青年餐厅等餐饮品牌。达成共享员工的合作。陆陆续续有餐饮、酒店、影院、百货商场、出租、汽车租赁等32家企业加了进去。

2020年是刚刚疫情期间,这个原因非常好解释,线下的食堂、娱乐等商业活动没有办法开展,水果、生鲜、食材等商品配送需求又暴增,那你闲的劳动力又不能及时到单位上班,补充到这种线上的零售平台,我也觉得挺好!但是,这样共享只是在特殊时期内实现的。

道理很简单,你有活儿了才能共享,当你没活的时候共享什么?

他们还有保障吗?

如果没有保障的话,你共享什么?

无论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其他跟一些劳务派遣、外包对比来看,它的用工形态就是临时性的、应急性的。本质上是替代性的劳动岗位,对企业而言也是需要替代性员工的。没有办法与传统的劳动关系,特殊劳动关系或者劳务关系的用工形式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所以,这些特殊背景下是有可行性的,但是你到目前为止,还要大力鼓吹共享员工,我认为就是明目张胆的剥削而已。

有些人可能不大同意我的看法,但是我现在想问一下,工资谁来发?社保谁来交?工伤谁报销呢?

所有的劳动关系,劳务关系里面只有一个根本性的,就是企业想省钱!!!

我给你钱,你给我干活,干完活就结束了

对于苦逼的打工人来讲,我想他们肯定是没有想到企业主有这么多的花样吧,我小时候在家里边种过地,有牛的户很少。然后就跟别人搭伙儿,农忙的时候轮流用牛犁地,今天犁我家的,明天犁他家的,然后牛的主人会免费吃饭,然后你一天给他一点点钱。

在北方广大的农村,尤其是到了收麦子的季节,哪些大型联合收割机浩浩荡荡的收麦大军,人和机器早就共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整一些新名词是没有用的,临时工就是临时工,套用共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鼓吹共享是不合时宜的,广大老百姓才是最有体会的!

企业不养工人,只需要管理团队。你专家给他套用一个新型用工模式,为企业降低了用工开支,节约了资金,这个跟一些网购平台通吃利润不是一样吗?

如果这样的话,员工有什么归属感?还有什么前途?走马灯似的,来了一波又走了一波,结果肯定会造成员工和企业都不会稳定,都有迷茫感。

还有,从一个熟悉的岗位到另外一个不熟悉的岗位,没有经过培训,员工对新岗位的危险源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开始作业出了问题咋办?

耶伦快来了,人家准备给我们提一提,让我们关注一下员工利益,生产出来那么多的便宜产品,有什么意义呢?公司创造了那么多的收入,有什么意义呢?当绝大多数人都不幸福的时候,你觉得这个社会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