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上图二维码,加入月捐

成为流动儿童成长的守护者

在2023年,千禾社区基金会发起了“小禾的家一线工作者成长营”计划,旨在为一线工作伙伴提供更多支持和赋能,以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各种挑战,进一步提升“小禾的家”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性,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社区支持网络,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和教育机会。

去年开始,小禾的家一线工作伙伴们走过了形式丰富的共学旅程:工作坊、读书会、社区参访、行动小组等等。大家在参与和体验中展开对话、进行反思,知识共创,也出现了不少自发的互助和合作。

随着学习的深入,大家逐渐深刻认识到推动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参与,为他们拓展参与空间的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能进一步打造城中村社区的公共生活、编织社区支持网络。为了将理论视角更好地转化为实践经验,同时拓展大家对社区儿童工作的想象,项目团队组织了一次社区参访活动。

2024年1月15日至16日,来自珠三角不同“小禾的家”的17位一线工作者们一同实地走访了“六色石阅读馆”“满天星公益华洲图书馆”这两家经验丰富的社区机构。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新的旅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在行走中看见城中村生活的真实图景

第一天,当大巴在深圳龙华大三村缓缓停下,马路斜对面的富士康园区像一个庞然大物,横亘在大家的视野之中。“六色石”的工作人员巧娟带领伙伴们沿着提前计划好的路线参观了大三村社区。在巧娟的细致讲解中,大家了解到大三村更加真实的面貌:富士康订单减少对社区的影响,外来务工者房租、水电等日常开支的大致范围,社区公共空间的分布和使用情况等等。大家一边行走,一边代入社区儿童、社区居民、社会工作者等不同角色,想象自己在这里可能的生活状态和需求挑战。在伙伴的相互分享中,大家既看到大三村因其地理位置、产业形态等因素所带来的独特性,又再次感受到城中村作为低资源社区,生活在其中的流动儿童面临着各种成长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三村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草根公益团队的社群发展实践

“六色石阅读馆”所在的空间正是伙伴们社区探索的终点,这个空间的另一个身份则是大三村“小禾的家”

在“小禾的家”,一线工作者们常常面临着安全管理工作的挑战。“六色石”的三位工作人员小黑、巧娟和园园向大家详细介绍了空间的日常运营管理经验,特别强调了空间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她们分享了一系列具体而实用的经验,包括规范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安装摄像头、购买场地保险、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张贴防性骚扰提醒以及安装防撞条等。

这些小的行动不仅有助于预防儿童受伤事件的发生,还在此基础上营造了一个友好的空间环境。“在城中村社区儿童空间形成的过程中,流动儿童的父母不同程度参与其中的意义是什么,又如何实现呢?”这个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对此,六色石团队给出了她们的回答。

作为扎根在城中村社区的草根公益团队,“六色石”通过多年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流动儿童教育服务经验,尤其在支持家长积极参加到公益服务方面表现突出。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一个流动儿童的全职妈妈是如何从“最初作为服务对象”逐步发展成为“核心志愿者”,最终成为“工作人员”的过程,“六色石”团队邀请了玲玲、立群夏云三位志愿者以对谈的形式分享她们的志愿者故事。

“偶然路过空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第一次活动”,到“与工作人员成为朋友,将六色石视为避风港”,再到“自己培养和带领新的志愿者,对社区公共事务有了更多思考和参与”,她们娓娓道来的这些故事,或平淡,或揪心,或感动。真实的故事自有千钧之力,仿佛我们也置身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位志愿者正在分享她们的志愿故事

分享中有的伙伴提到:“很羡慕这样的关系,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服务对象和社工之间的关系,但是我在一线工作中,有时候想招募几个家长志愿者都觉得很困难。”

于是,“六色石”团队的伙伴们以金鱼缸的方式生动展示了她们日常进行志愿者培训的过程。在金鱼缸里,参与者将自己代入一个社区里年轻妈妈的角色来参加志愿者活动,而在金鱼缸外的观察者则记录整个培训过程。

在参与和体验中,大家切身感受到了如何通过破冰热身来拉近彼此的距离,自然引入了社区和儿童教育的话题;如何通过互动参与,让居民共同描绘出一个理想社区和儿童教育的画面,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清楚“六色石”在其中的作用;如何激发大家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热情,并清晰展示了志愿者伙伴如何参与以及会获得哪些支持和收获

在模拟培训结束后,根据大家平时培训志愿者的经验和对志愿者与机构/团队之间关系的理解,“六色石”团队伙伴带领大家解析了培训流程,以及每个环节的目标和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社区居民的服务和被服务关系转化为公益伙伴关系成为每个人在之后工作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同时,大家也看到,当个体面临的问题变成一个群体共性的问题时,从群体内部生发出来的力量能够汇聚成团结一致的行动,共同应对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在社区图书馆促进儿童参与

第二天,小禾的家一线工作伙伴们如约参访了“满天星公益”建立的华洲社区图书,馆长颖梅热心接待了大家。

颖梅逐一引导大家参观了图书馆的各个功能区域,包括绘本区、少儿图书区、成人图书区、阅览自习区及亲子活动空间。馆内光线明亮,儿童区域设计温馨,卡通墙饰、低矮书架和丰富的色彩营造出舒适友好的环境。参观过程中,她简要介绍了图书借阅情况、进馆人流量、当前主题书展及阅读活动,使大家对图书馆的整体运作有了直观的了解。

参观结束后大家围坐在亲子活动空间,颖梅给大家分享了“满天星公益的发展历程和项目服务体系”和“社区图书馆建设运营经验”。大家结合自身的一线实务经验和困难挑战,彼此交流碰撞想法。比如有的伙伴在反馈中提到:“满天星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无论是阅读资源、阅读环境、阅读活动,还是阅读引导、社会参与层面,每个环节都保障的公益服务的可持续性。”

在谈到“社区图书馆儿童参与经验”的时候,颖梅以“华洲图书馆”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基于儿童成长需求匹配资源服务,并创新性地让儿童参与到空间的日常运营管理中,甚至担任活动的专业导师,进一步拓展了儿童可以深度参与的活动范围”,从而促进儿童不同程度的参与。同时,也有伙伴结合自己的一线经验补充道:“营造一个安全友好的氛围至关重要,我们应鼓励孩子们互相聆听,确保每一个孩子都有充分表达的机会,这也是儿童参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倾听的过程中,大家自然而然地在伙伴们的思考基础上进行拓展与补充,从而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式,探索出更加切实可行的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区图书馆儿童参与的经验分享

在这次走访交流中,不论是华洲图书馆所在的小洲村与其他“小禾的家”所在社区之间的差异,还是“满天星公益”作为一个发展成熟、规模和影响力颇大的公益组织,展现出了其大而实的特质,又或是一个社区图书馆如何吸引社区儿童广泛参与其中,都拓展了大家对于社区一线儿童工作的想象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社区走访的思考与收获

两天的社区走访结束后,协作者引导参加者分享了这两天社区参访的收获和反思。有的伙伴准备和社区儿童一起装饰“小禾的家”,共同制定空间的基本规则;有的伙伴对公益和商业不同逻辑下的社群发展有了新的思考和具体经验,更加看重和服务对象关系的转化;有的伙伴在具体工作场景中有了更多的儿童视角和家长视角;还有的伙伴也看到了自己所在“小禾的家”的优势,虽然场地小但可以做到小而美……在大家的探讨交流中,一些新的共性话题被挖掘出来,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加入了不同的行动小组。这些小组成员将在后续共同学习的过程中继续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伙伴们分享社区走访的收获

流动儿童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议题。依托儿童安全友好空间,推动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参与,共同编织社区的支持网络,是“小禾的家”重要的工作。在陪伴和支持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过程中,一线工作者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但也因此连结了更多同行者。这种团结和坚韧将成为大家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来看看伙伴们对社区走访的反馈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琦韵:看到了六色石志愿者培训的过程,设计得很完整,也能让参与者很有参与感,会学习参考;也被六色石团队对工作的热情和融洽的团队氛围触动到。(来自小禾的家@凌塘村)

blue:感受到培养人是个长期的过程,协助他们成长,让他们感觉到能成长,有价值感。对于发掘利用本地资源也有了更多经验,回去打算联动大石剧团和社区能人。(来自小禾的家@大石街)

月婵:六色石和满天星的现场参访,实地参观伙伴的场地布置,比间接的“儿童友好空间”描述的想像直观、实用太多。现场金鱼缸的工作过程演示,比讲PPT介绍直观太多,且很多细节的处理非常成熟,逻辑,设计,结构都非常棒!(来自小禾的家@矿泉街)

小梅:六色石是个信仰基石很深的机构,特别有力量。大家都很专注,专心,耐心。伙伴机构都非常清晰自己的目标定位,服务深入有效。(来自小禾的家@傍西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发起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禾的家一线工作者成长营项目由千禾社区基金会发起,旨在为小禾的家召集人提供能力建设及陪伴支持,并与ta们同行,共同在珠三角流动儿童社区教育领域中普及“赋能社区、以儿童为中心”的公益文化,促进流动儿童处境的改善,打造共同的公益品牌。

项目支持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在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的指导和公募认领下,得到阿里巴巴公益“XIN益佰计划"的大力支持。“XIN益佰”自2021年由阿里巴巴公益联合公益组织、小微网商代表发起,计划在3-5年内联动优秀慈善组织共同孵化和打造至少100个更高效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好项目,带动超过1000万商家和10亿消费者参与,推动公益模式创新,共建行业可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

采写 | 刀刀 大燕

编辑 | 静华 艾丽

排版 | 艾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