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嘉禾 编|顾柠

锻长板、固底板、补底板,逐渐实现三大条线‘三足鼎立’。

银行赛道“求稳”,但每位运动员总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跑法”,试图跑出最大“加速度”。从偏居东南一隅的一家地方小银行,到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佼佼者,兴业银行始终坚持差异化经营的鲜明特色,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2022年,该行顺应经济发展大势,提出“稳住基本盘,布局新赛道”的发展策略。两年过去,该行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特色持续擦亮,科创金融、普惠金融、能源金融、汽车金融、园区金融“五大新赛道”布局亦收效显著。整体业绩表现上看,兴业银行去年实现了量的稳步扩张和资产质量的持续改善。根据年报披露数据,兴业银行总资产站上10万亿元台阶,贷、存款规模双双超5万亿元;不良率连续三年下降,为1.07%。

2024,是兴业银行成立的第36周年。“三十而立已成过去,四十不惑任重道远。”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的大背景下,兴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方向亦明确。“要锻同业与金融市场业务长板,固企金与投资银行业务底板,重点是补齐零售业务短板,逐渐实现三大条线‘三足鼎立’,增强穿越经济周期的综合实力。”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强调。

提质增效:总资产站上10万亿,推进资产负债表再重构

平衡风险和发展是银行的首要经营任务。2023年,兴业银行的表现依旧稳健。在规模上,兴业银行连续三年总资产相继突破8万亿、9万亿、10万亿大关,存、贷规模双双超5万亿。报告期末,该行资产规模为10.16万亿元。其中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14万亿元、5.46万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8.45%、9.59%。

盈利能力方面,2023年银行业普遍承压,息差收窄。兴业银行实现营收2108.31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1465.03亿元,同比增长0.85%。若剔除一次性因素,按可比口径,该行营收同比增长0.94%。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兴业银行推进资产负债表再重构,该行业务转型的发展趋向均衡化。在资产端,该行实现“固本兴新”,资产布局与实体经济转型方向更加契合,科创、普惠、能源、汽车、园区“五大新赛道”领域的贷款较年初实现两位数增长,较为薄弱的经营贷款、消费贷款也分别较年初增长16.22%、20.57%;在负债端,该行实现“降本增效”。全年企金存款平均余额同比增加1103.81亿元,零售存款平均余额同比增加3373.13亿元。同时,持续优化成本结构,有序压降高成本企金存款,吸收较低成本的企金和零售存款。全年人民币存款、同业存款和发行债券的付息率同比下降11个BP、1个BP和10个BP。

息差方面,在去年LPR两次下调的严峻形势下,2023年兴业银行的息差是1.93%,同比下降17个基点(BP),降幅较上年收窄2个基点,依旧保持股份行头部水平。基于整体经营的稳健,2023年该行分红率一再走高,分红比例为29.64%,每股分红金额1.04元,股息率达6.4%。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资产稳步扩张的过程中,兴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持续稳中向好,扛风险能力较为强劲。年报显示,2023年,兴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07%,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45.21%,较年初提升8.77个百分点。资产质量居于同行高位。逾期90天以上贷款、逾期6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值分别为68.30%、77.33%,也处于近三年最好水平。

前瞻布局:“三张名片”成效凸显 “五大新赛道”迈出新步伐

自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以来,银行业纷纷将之作为支持实体经济、推进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早在两年前,兴业银行就前瞻性提出“稳住基本盘、布局新赛道”的经营策略,发力“五大新赛道”,与“五篇大文章”内涵和目标要求高度一致,体现了前瞻性战略把握能力。

2023年以来,兴业银行聚焦“三张名片”,特色更加鲜明。首先是更加鲜明的绿色银行底色,该行2023年绿色融资余额达1.8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14%。其中人行口径绿色贷款达8090亿元,较年初增加1719亿元,占新增贷款比重达36%;绿色贷款收息率与对公贷款基本持平,不良贷款率仅0.41%,收益和风险表现稳定。深绿客户增长表现良好,存款规模超2千亿,有效带动了绿色债券、绿色理财、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发展,有力提升表内外资产管理规模,带动轻资本业务收入,以“绿色搭桥”带动“综合创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渐入佳境。

财富银行方面的成果更是亮点纷呈。首先,去年集团零售AUM(含三方存管市值)增长了15.42%,达4.8万亿元;兴银理财管理规模也较年初增长8.18%至2.26万亿元。在财富代理业务上表现也尤为可观,去年该行财富代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12.59%,其中代销行外理财、行外基金、代销保险、代销实物贵金属分别同比增长了191%、52%、31%。

“我们将2024年作为‘财富银行提升年’,将财富银行提升作为未来几年我行零售业务三大策略之首。”兴业银行副行长张旻指出,兴业银行将在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做好协同服务;二是坚持创造价值;三是提升整个营收贡献。展望2024,张旻表示,该行将力争零售财富中间业务收入突破60亿元,其中代理类中收增速保持在10%以上。

投资银行方面,兴业银行多项指标在同业市场中名列前茅。年报显示,去年该行非金债承销规模超过7300亿元,境外债券承销规模54.51亿元,;两项指标独占同业鳌头。在银行兼的类REITs承销规模站上40亿,跻身市场第2。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该行投资亮点并购业务上,其规模已逐渐站稳银行业第一梯队。近两年的业绩表现来看,该行落地并购业务均超1500亿元,其中2023年贡献营收14亿元,同比增长122%。

“并购业务已成为我行投行营收增长的新动力,还带动了新增客户、存款、代发工资、信用卡、养老金账户、个人消费贷等,综合效益很好。”兴业银行副行长曾晓阳说道。

在擦亮“三张名片”的同时,近两年来兴业银行加快布局“科创金融、普惠金融、能源金融、汽车金融、园区金融”五大新赛道,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进一步拓宽特色护城河。

年报显示,近两年该行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汽车金融、园区金融新赛道领域贷款余额分别累计增长106.5%、78.5%、67.7%、64.9%、55.9%,增速保持在高位。

组织架构层面,兴业银行构建了机制顺畅、职责明晰、责任压实和协同配合的战略执行体系——战略客户部负责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部负责科技金融,零售平台部负责养老金融等,强化部门间的职责和专业履职的能力,推进五大新赛道齐头并进。

人才建设层面,该行实施绿色、科技人才万人计划,为战略转型提供了人才保障。截至目前,该行科技人才近8000人,绿色人才超7000人,下一步将围绕财务管理、零售信贷领域推动专业团队建设。

吕家进表示,“后续我们将进一步地总结经验,不断地丰富金融产品,完善组织体系,提高科技运营水平,更好促进‘五篇大文章’发展,为更好地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兴业银行更大贡献。”

创新引领:数字转型已入收获期,“1+5+N”体系成效显著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对于银行来说也离不开这一规律。对于发展科技,吕家进强调,“坚持科技兴行,顺应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的时代浪潮。兴业银行经历了‘砸锅卖铁也要办科技’,到‘数字化经营是生死存亡之战’理念的转变。”

回顾发展过往,副行长孙雄鹏表示,过去三年,兴业银行一直是按照企业级、标准化,用生死时速来推进数字化转型,科技投入增幅超70%,科技人才增长两倍多,发明专利申请增长了50倍。2023年末,该行集团科技投入83.98亿元,占营收比重达3.98%;科技人才达7828人,占比达13.91%。

“过去科技是我行的短板,经过这两三年,数字化转型的‘四梁八柱’已基本搭建。”该行行长陈信健表示,现如今,兴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已从谋划期、建设期进入收获期。从目前的体系框架来看,近两年兴业银行已趋向完备的搭建起“1(手机银行)+5(兴业普惠、兴业管家、兴业生活、钱大掌柜、银银平台)+N(各类场景生态)”的数字兴业体系,持续将更多金融服务融入客户数字化的经营管理中。

在“1+5+N”体系的不断完善下,去年兴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领域硕果累累。年报显示,2023年该行MAU较年初增长了7.52%到2252万户,兴业普惠融资余额691亿,较年初增长了167%,兴业管家月均MAU增长了22%,交易笔数同比增长了16.34%,兴业生活注册的客户数比年初新增了1072万户,增幅是10.60%,钱大掌柜的MAU增长了26.4%,银银平台机构投资保有规模3363亿比年初增长了68.74%。场景生态建设新增的项目1000多个,覆盖的结算性存款是3190亿,比年初增长了14.61%。

此外,数字人民币产品体系得到了升级,累计开立的兴业钱包达到505万个,拓展了数币商户达到16.86万家,2.5层中小银行签约服务123家。

对于2024年兴业银行发展,陈信健表示,“我们有信心做好2024年的各项工作,有信心在同业中表现得更好,有信心跑赢大市。”一是今年净息差收窄幅度将进一步下降;二是信用卡、政府平台等重点领域的风险总体可控;三是数字化转型红利将进一步释放,对业务发展的赋能将更加明显;四是管理层凝心聚力、作风务实,全行战略明确、执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