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你好!网络课,免费的,没有学分,没有作业,没有问答,没有考试,想来就来,想去就去。总共21讲,社会科学26个学科,全能知晓。」

北师大教授陈志新,因学校教务系统没能排上课,又不想浪费准备的课件,于是独自录好课,免费发到网上,自己又印了宣传单去学校自习室挨个发。

传道受业解惑,为学生们拓宽一些视野、一些眼界,带他们往更远的远方多投射一些好奇心——有时候,一名很「轴」很「傻」的老师,会让我们走得更远,也能走得更坚定。

大师风骨,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

说到大师云集、群星闪耀,就不得不提这所学校——

西 南 联 大。

1937年,七七事变,华北沦陷。中国最优秀的三所高校——北大、清华、南开,共同决定南迁,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三所大学的校长:清华的梅贻琦,北大蒋梦麟,南开的张伯苓,共同领导校务。

各地师生,历经各自的颠沛流离,也终于在陌生的内陆高原与自己的大学相遇。

从1938年5月4日开课,到1946年7月31日结束,八年之久,三校合作无间。

这所只存在了短短八年的学校,却成为无数人心驰神往的殿堂,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彪炳史册的学术成就,西南联大的教授都不缺。据统计,1941年在此任教的179名教授和副教授,其中156位有留学经历。

陈寅恪冯友兰、闻一多、沈从文、吴大猷、钱穆、费孝通、王力、吴宓、朱自清、金岳霖……

每一个,都是如雷贯耳的人物;每一个,也是本科生的老师。

战火纷飞,兵荒马乱,即便没有投笔从戎,这些联大学子依然在为民族复兴而战——

他们埋头钻研,严谨治学,开拓专业边界、甚至开创全新未曾涉猎的领域,也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教学资源有限,便充分运用身边的一切去创造。

纪录片《西南联大》最后一幕,是一张合照。

那些年轻而炙热的脸庞,写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在他们身后,高挂着一副牌匾,上面写着:百年树人。

是职责,是使命,是担当,义不容辞,总有人在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