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1年国家医保局发布的《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截至2024年末,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要实现在统筹地区、医疗机构、病种和医保基金四个方面全覆盖。

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引入了两个新的指标:费用消耗指数和时间消耗指数,这两个指标也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纳入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

这两个指标都是用来衡量医院绩效的,当值为1,表示与区域医疗机构平均水平相当;小于1,表示医疗费用较低或住院时间较短;大于1,表示医疗费用较高或住院时间较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院长樊嘉在解读这一指标时曾表示,费用消耗指数反映的是治疗同类疾病所花费的费用,通过计算医院DRGs/DIP组患者住院例均费用与区域同DRG组例均费用的比值,衡量特定病组下医院内部管理效率在区域范围内的相对水平

在此基础上,将各DRGs/DIP组费用比值按医院病组结构进行加权平均,从而反映医院整体运营能力在区域范围内的相对水平,形成对医院运营管理水平的整体性评价。

该指标引导医院在保持合理的疾病DRGs/DIP分组基础上,持续提升病案首页内涵质量,通过主动分析同组疾病费用结构,比较发现医院改进和控制费用结构的方向,降低不合理不必要的费用,尤其侧重药品和耗材的费用降低。

另一方面,该指标可以将不同病组/种结构的医疗机构放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比较,相对于传统的次均费用和平均住院日指标,该指标考虑了病组/种的难易程度、收治结构等,实现跨科、跨院的比较。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医务人员都能将这个指标弄明白,不少医院管理者也只知道个大概,就将其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之中,导致管理效果不佳。本文以费用消耗指数为例来进行详细的拆解,包含计算方法、使用场景和存在弊端三个方面。

计算方法有捷径!

费用消耗指数的计算官方文件只给出了一种方法,但其实有两种计算方式。

1、官方计算方式:

①计算区域各DRG/DIP的平均费用

②计算医院各DRG/DIP的平均费用

③计算医院与区域DRG/DIP各组费用比:医院DRG/DIP各组费用比 = 医院DRG/DIP各组平均费用 ÷ 区域DRG/DIP各组平均费用

④费用消耗指数 = ∑ (医院各 DRG/DIP各组费用比×医院DRG/DIP各组病例数)÷ 医院DRG/DIP组总病例数

举个例子:某医院假如只有3个患者,每个患者的费用情况和入组情况见下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第1步,分别计算A、B两个病组/种在全市的次均费用,这个数据一般由地方医保局公布,直接获取,假设A为1500元,B为1800元;

第2步,分别计算A、B两个病组/种的平均费用,A为(1000+1500)÷2=1250元,B为2000元;

第3步,计算A、B的费用比,A的费用比=1250÷1500=0.833,B的费用比=2000÷1800=1.111,见下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4步,求该医院的费用消耗指数,为(0.833×2+1.111×1)÷(2+1)=0.926。

2、简便计算方式:

在实际计算中,其实可以有更为简便的计算方式,只需要两个步骤:

①分别计算每个病例的医疗总费用与全市该病组/种的平均费用之比;

②将这些比值直接求平均数。

用简便方法计算上面这家医院的费用消耗指数见下表:

第一步计算每个病例费用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步计算平均数,(0.667+1+1.111)÷3=0.926,计算结果与第一种方法是完全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是一样的呢?用DRG举例,将公式展开后消除同类项,得到的就是简便算法。

费用消耗指数

=∑ (医院各 DRG组费用比×医院DRG各组病例数)÷ 医院DRG组总病例数

=∑(医院各 DRG组平均费用÷全市该组平均费用×医院各组病例数)÷医院总病例数

=∑((∑各病例医疗费用÷医院各病组病例总数)÷全市该组平均费用)×医院各组病例数)÷医院总病例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病例医疗费用÷全市该组平均费用)÷医院总病例数

从管理上来理解,官方的计算方法是比较每个病组与市平均水平的差异,但由于每个病组不同医院收治的数量不同,所以要再根据病组数量求加权平均。

简便算法就是先不汇总成病组,直接比较每个病例与该组市平均水平的差异,由于没有汇总,就不需要加权,简单平均值即可。

适用于哪些使用场景?

没有管理意义的数据

或许还对医院决策有害!

费用消耗指数是跨病组/种比较的计算工具,所以不适用于单个病组/种的比较,也就是说,如果你想看所在医院的A病组费用在全市是什么水平,那不需要计算费用消耗指数,直接用A病组的平均费用与全市该病组的平均费用比较或者A病组的超支结余情况就可以反映。

费用消耗指数一定涉及的是有不同病组组合的比较场景,比如某医生、某科室的绩效评价,因为医生和科室都会收治多个病组,费用消耗指数能平衡不同病组之间的差异。在实际管理中,使用场景很多,根据管理需求采用不同的数据源计算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费用消耗指数使用场景和计算

值得注意的是,在院内不同科室/医疗组的比较时,如果地区公布了全市(或者分级别)所有病组/种的平均费用,那可以直接用这个数据计算科室的费用消耗指数,结合科室/医疗组的实际情况,根据与区域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来制定绩效考核方案。

但不少地区没有公布全市病组/种的平均费用数据的,而医院之间数据保密,那么就不能与外部进行比较,可以采用医院内部数据来计算出各病组/种的平均费用,得出各科室的费用消耗指数,表示与医院的平均水平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不适合科室/医疗组之间病组重叠度不大的医院,因为全院的病组就是他们自己科的病组,自己跟自己比,算出来费用消耗指数基本都是1,没有管理意义。

所有的数据都应该是为管理服务的,没有管理意义的数据或许还对医院决策有害。

同样,在医生之间比较时,医生的费用消耗指数采用医生个人的病例数据来进行计算,最好采用全市病组数据,全院数据也可以,但不适用于专业很细的医生,即全院只有他收治某些特病病组,原因同上。

以上计算都是用的医疗总费用,但还可以根据费用结构,分别计算药品费用消耗指数、耗材费用消耗指数、检查检验费用消耗指数等,精准定位到是哪类费用使用超标,需要介入管理。

在计算上,将全市病组的均费,替换为全市病组的各类均费,对应医院自己的病组分类费用后一一计算即可。

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后

要注意避免三种弊端!

费用消耗指数在使用上相比平均费用指标有其优越性,但仍有一些弊端:

1、院外数据获取难

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医院都认可费用消耗指数在绩效管理上的作用,但是实际将其纳入考核的却不多,主要原因是很难获取到外部数据,而大多数地方并不公布病组/种次均费用。

2、颗粒度较粗

费用消耗指数只能大概反映出与对比目标的方向性差异,比如是比平均水平高还是低,但不能直观反映出差距是多少。

医院内部进行费用管理时,院级采用费用消耗指数指标来评价科室,科室还需要结合每个病组的次均费用、病组高低费用占比等指标,精细到每个病组的费用控制上。

3、数据可能说谎

费用消耗指数在管理上最好控制在1以下一点,即在同等条件下,费用消耗与地区平均水平一致或者略低于地区平均水平,代表该医院的费用管控较好。但这并不绝对。

在某些不正常的情况下,费用消耗指数也可能小于1,比如通过分解住院、转移费用、挂床住院等大量出现医疗费用低的病例,这并不是医院费用管控的成果,不值得提倡,反而应当避免。

所以在使用上,费用消耗指数可与其他指标如非计划再入院、低倍率病例占比等联合监控。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若违规转载,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周益萍

监制 | 章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