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8月及2024年1月,重庆银行原行长冉海陵、原董事长林军相继到龄退休辞任,来自重庆农商行的高嵩以及来自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的杨秀明先后接棒,为这家“A+H”上市城商行注入新鲜血液。

上个月月末,重庆银行也交出“换帅”后首份年报。

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该行总资产规模达到7598.84亿元,同比增长10.98%。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为3929.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45%。同时,存款总额实现8.42%的增长,达到4148.13亿元。

营收、净利指标方面,2023年,重庆银行完成营业收入132.11亿元,同比下降1.89%;实现净利润52.29亿元,同比增长2.20%。根据分红方案,2023年度,该行拟以每10股现金分红人民币4.08元(含税),现金分红比例为30.05%。

除了业绩披露外,重庆银行在年报中还披露了一个不太显眼的话题。2023年12月28日召开的重庆银行第六届董事会第81次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议通过包括关于《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转型发展三年规划(2024-2026年)》的议案、关于重庆银行不再采纳赤道原则的议案、关于提请审议理财代销业务相关事项的议案、关于2023年度投资项目后评价结果的议案等十项议案。

其中,《关于重庆银行不再采纳赤道原则的议案》显得有些意外,因为就在三年前重庆银行专门就采纳“赤道原则”进行宣传。

据了解,赤道原则”形成于2003年,是由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参照世界银行下属国际金融公司(IFC)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建立的一套自愿性金融行业基准,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倡导金融机构对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融资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核查义务。

2021年2月,重庆银行正式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第7家“赤道银行”。时至今日,重庆银行官网仍然挂着《我行采纳赤道原则 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的宣传稿件,在稿件中重庆银行表示:

作为即将登陆A股,成为西部地区首家“A+H”的上市城商行,我行始终秉承服务绿色发展初心,坚持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不断强化绿色金融的政策与资源保障,为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

采纳“赤道原则”,体现了我行对发展绿色金融的坚定信心,更彰显了作为一家上市城商行的自觉担当。成为“赤道银行”,既是我行获取世界一流可持续融资最佳经验、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的有效路径,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接下来,我行将以全面落实“赤道原则”各项要求为抓手,继续扎根地方,深耕地方,践行社会责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实践“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供给侧改革,为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和“30·60目标”实现作出更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时间点来看,2021年2月份,正值重庆银行上市前夕;2023年年底,不再采纳赤道原则,正值新老董事长交替节点。另外,政策层面来看,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包括绿色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做好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而今悄然不再采纳赤道原则,是否意味着之前宣传的“以全面落实“赤道原则”各项要求为抓手,继续扎根地方,深耕地方,践行社会责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也将不再“采纳”。

从年报来看,在推动绿色金融层面,重庆银行在去年可谓不留余力。截至报告期末,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绿色金融统计口径,该行绿色金融规模较上年末增长28.3%至413.80亿元,绿色信贷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0.6%至360.62亿元。获评重庆市绿色金融先进工作单位、绿色金融优秀创新案例、中国上市公司ESG领先100案例、《银行家》杂志金融创新案例等多个外部奖项。

此外,重庆银行还以战略引领、产品创新、科技赋能、理念宣贯为着力点,持续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如滚动更新绿色金融“十四五”战略规划,并制定专项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绿色金融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 ;加大资源投入,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制定授信政策、考核政策等绿色金融配套政策,从宏观到微观,逐步细化对绿色金融发展的管理和指导……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强调“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并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五篇大文章纳入其中。

作为西部地区首家“A+H”的上市城商行,更应该继续支持政策,希望在推进绿色金融方面不要受“不再采纳赤道原则”影响。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