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知道写什么,脑袋很空,现在坐在这里写,为什么呢,因为参加了每天1000字训练营,必须要写,前几天虽然很忙,但是为了写,一直在看书思考,所以能按时完成任务。

这周很忙,一直在做事,上课、干活,好像一直做不完。

课说多也多,但说不多吧也不多,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周上课已经是第7周,这学期的课有什么特点,就是一节课要在不同的班讲,需要讲将近15遍。

什么概念,第一遍特别新鲜,等到第三遍过后,讲的内容在嘴里就会变味,当然是熟练导致,熟能生巧到,可以随意控制语速,但有些词,会经常性说不清楚,太熟了导致的。

这样的话,备课是减轻了一些压力,不过会使我这种性格的焦虑很多,讲课要有重难点,详略得当,那么那些略的内容,我就会想追踪清楚,但是又觉得算了吧。

而且在这个学校讲课跟之前那个学校不太一样,之前是一周会跟学生见两次,很熟悉,能认识大部分同学,都能对应上脸和名字,但是这里带的班多,20多个班,别说一个班认识大部分了,能把所有班的班干部认全对应上就很不错了。

这就很违背我第一年刚上讲台,对自己的承诺,我说,我做老师,不能只喊学号,根据学号认学生,要去喊姓名,根据姓名去认识每一个学生,真正记住他们。

能清晰地喊出每一个学生姓名,可以知道每个姓名背后的性格,特点,乖张和独特,才是真正做到思政,真正做到去符号化。

但是客观原因,实在无能为力,人太多,见面机会太少,只能记住几个在前排的,活跃的,积极的,就导致很多内向的,不敢表现的被我忽略,但其实他们更需要被关注或者被看见。

在市场经济下,大学扩招,让很多人有大学可以上,但是没人管,不能说没人管,老师们也没精力。所以我们会被符号化,会被标签化,填表,数据化。

在这种情境下,我努力做到,尽量能做到不记学号,喊名字,观察他们的性格,了解他们的困惑,然后说,那我们一起努力吧,知识讲完,希望和大家一起抛弃那些官方话语,抛弃那些教条,听他们的真实表达。

分享有次在课堂上,在让学生回答,你最想做的职业是什么时,一个男生的回答:我想开一家花店,因为不管遇到什么事,不管国家社会个人遇到什么事,都会需要一束花,一束花就可以改变心情。

听完后很是动容,这是真实的回答,是真情流露,我在上学期间,很少说“真”话,很少说心里话,不是不说,也不是不想说,而是不会说,被训练到不会说“真”话。

习惯性说官方话,习惯性说标准答案,习惯性说“他们”会喜欢的话,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很久不说“真”话了呢,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很久习惯性这样呢。

没有怪训练的错,是成长教育环境所致,所以我让他们写,只写真实,只说真实,不要打腔调,心中想什么说什么,心中想什么说什么。

听完后立马买了一些花,结果以为没有花瓶,放泡脚桶里放了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