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将爷

我忙疯了,整个人的状态也不好,最近,真没时间认真写公号,偶尔发的也就是口水文。

今晚先来推荐一下昨晚小号交流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稿件,主要是怼复旦张公公的,说了点我的隐秘心思,这里就不多复述了,各位还是自己去点开看吧,顺便也关注一下我小号。

今晚在这里,花半小时,简单说一下浙大的赵鼎新教授

前些天,他致浙大领导的这辞职信,在网上传疯了。

人们围绕其中诸如“被排除出院系‘决策圈’”这类说法,在为他鸣不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加盟浙大前,赵鼎新长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虽然是个绝对大牛,但对国内学术生态还是预料不足。

回来这十年,尴尬了。从他辞职信来看,浙大这个牛逼名校,让他“受教了”“受够了”。

对此,我不详细说了。

反正,赵教授回来后在科研资金、权力、权利方面,受了很多限制。特别是,老人家为科研,还要自己化缘,这令我蛮难过的。

我最恶心的,就那个新上任的学术小权力,批评赵老师学术方案,用的语词叫“站位不够高”

尼玛,在今天,什么叫“站位不高”?

你去问个农民工,他都晓得怎么才是高,实在是高。

只要三分钟,谁都能解决“站位不高”问题。

只需要到百度上,在科研主题前面,加上个某个人(不便说)名字,一点搜索,然后,把这名人名言引用一下,站位立即就高到接天线了。

算了,技术活,我就不说了。懂的都懂。

说说浙大的人事。

上个月,浙大宣布人事调整,宣布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兼任社会学系系主任,赵鼎新被免去这个职务,角色也调到“荣休教师”一栏了。

结果,动静闹大了。两天后,又调回到“全职教师”中了。哎。

对这些,民间议论纷纷,说三道四的有很多。我建议,大家认真看一下4月9日中国科学报对赵教授的专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权威报道,再加上赵教授现身说法,肯定更加靠谱。

我认认真真把他的辞职信以及两篇专访给看了,这里来说几句感慨。

赵教授真是个体面人,用语非常节制,表达也特别专业。不过,很多委屈和不满,还是藏不住的。

在辞职信中,他那些被权力架空的失落感,诸如“发生不少冲突”“无能为力”“给陈素珊新政腾出道路”,涉及权斗的,以及话语权被架空,都没有明确说。

但是,还是能从报道中看到很多失落和遗憾。

我个人认为,以赵教授的人品人格,并不是在留念系主任之类的权力身份,而是对专业话语权随即被架空,感到失望。

原因很简单,某些接替者,在学术水平上,能够得到赵教授膝盖,已经算是很高了。

但,按照国情,从制度正当上讲,再牛逼的专家,过了某个年岁,如果接替者不宽容,心胸小,想维护自己威信,你的专业也就没有存活空间了。

这就好比官场一样。上一任领导今天离开,明天,他提的很多发展观念或概念,立即就成了敏感词。

说到底,这就是格局的问题。学术,是讲传承的。

问题是,庸人当道,嘴上讲得都是制度规则,而且一脸正义。

其实,内心都权力算计和利益谋划。

事实上,真正做学问的人,也搞不过这种权谋派,主要是没那种心力。

看书写文章,都要累死了。哪像这类呆逼,天天喝酒打牌乱巴结。

比如,要让赵教授与复旦张公公来抢官位,张公公就一番跪舔媚笑,仅靠肢体语言,就能把赵教授打得节节败退。

不信,你们看看他俩长相,都知道什么叫云泥差别。

白云和淤泥,和不到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前两天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中,赵鼎新这样说他最大的遗憾:太累了。

为什么这么累?他这样阐述:

毕竟我们所做的事具有一定的开拓性,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某些既定制度和规则产生摩擦,从而在客观上大大增加我们的探索成本。

这是学术话语体系,我来翻译翻译:

毕竟,我们搞的是创新,是讲突破的。然而,被制度规则给卡住了,折腾死老子了。

这其实就是在说,“学术无禁区,传播有纪律”,但,连大禁区都进不去了,又咋射门嘛。

于是,赵鼎新在后面又弄出一堆学术语言,来陈述现在学界的问题——缺乏“专业感”:

但必须承认,相较于那些学术氛围和学术积淀更加深厚的国家,我们在很多领域依然缺乏一种“专业感”。

也就是说,跟外面比,咱这边太不专业。

为此,他发出很多呼唤,从论文发表考核,到晋升等等,提了一通意见。

然并卵。

要我说,快70的老人了,到现在还提人事考核的弊端,真是书生气呀,太天真。

其实,这些就跟官员财产申报难产一样,想想嘛,现在当官的博士都一大堆。

我心心念念的,其实是赵教授这样说:“希望用自己的后半生为年轻人营造一个相对自由的研究环境”。

看了这部分的解释,我还是有些难过的。

赵教授其实是在恨铁不成钢,在怪现在搞学问的人,不按自己的学术志趣来,只追求容易发表,好申请项目,怎样才能名利双收……于是,在学术研究上畏手畏脚、瞻前顾后。

他希望搞学问的,得有理想,有情怀,有志趣。

然而,在这个星球上,这片土地真是超级论文大国,每天生产的论文打印出来,可以烧成一座山灰。

但,绝大多数都是谁写谁看,谁看谁评,评完拉球倒,毫无转化率。

这样巨大的笑话,已经玩了很多年。这背后,是怎样的人才、资金、资源浪费?

真的不敢想象了。

我特别欣赏赵教授强调的反思能力,他在采访最后如此强调:

一句话,你的学术人格到哪一步,学问就到哪一步。

不得不说,现在的士人风骨都找不到几根了,学术人格都掉到阴沟里了,学术界是时候反思自己做的那些所谓研究,是不是属于狗放屁或放狗屁了。

肯定有人,老将呀,不带你这样玩的,咱不写那烂文同,就不能评职称,就不论晋升,举世皆浊你凭啥要我独醒,凭啥你要站着说话不腰疼。

抱歉,我早被权力撞了一下腰,一直疼。醒着,也疼。

还有,我也不想叫醒谁,这年头,谁又能叫得醒一个装睡的人呢?

但,我反思过——凡是用刀剑得到的,都终将因刀剑而失去;凡是在以虚假伪饰的方式搞学问,到最后,自己也一定会变成庸人。

这人生实在太短,我舍不得让自己成为庸人。所以,得拼。

网上一直有个这样学术天问:

你信张维迎,还是信张维为?

这个提问,哪里是学术之问嘛,分明就是人格之问

赵鼎新和张维迎这种教授,生来孤独,但不彷徨。

人间有格,人格至上。学术人格和文化人格,其实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呀。

人格高地,那是一片精神的自由王国。

在那里,可以拥有的幸福感,是那么真切,又那么高贵。

这,又岂是公公们配得上体验享受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S全文完共2689字。随便说点感想,与诸君共勉,认真做学问,做有人格的人,依然是值得的事。请大家下面二维码,加好友以保能及时找到我。

欢迎关注人格志视频号,以便不会错过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