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韩信不死,派他去对抗匈奴,汉朝是否还需要和亲?
先说结论:如果韩信没有被杀,那么汉朝绝对不需要费那么多力气和匈奴和亲。
或许许多人会对这个观点产生疑问,而对于此,历史早已给了回答: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经过秦末大乱和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汉代初年无论是军队数量还是综合国力都大大下降。
即便韩信有天纵之才,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作为支撑,也攻不下匈奴。
可这是以打败匈奴为前提的,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是需不需要和亲。
汉代之所以需要和亲,就是因为他们拿匈奴没有办法。
可如果韩信健在,即便他们依然无法彻底击败匈奴,但让匈奴不敢南下是绝对可以做到的。
接下来,就让笔者给大家介绍一下韩信的优点。
1.计谋奇绝
韩信当年所说的“多多益善”,把他的个人天分展现的淋漓尽致。
可事实上,韩信要不是全靠“蚁多咬死象”,他的计谋才是他最出色的地方。
包括“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这些出色的战役都证明了这一点。
而对于军队数量,韩信却从来没有过什么特别硬性的要求。
如果韩信跟随刘邦一起去打匈奴,绝对不会犯刘邦那样被“围困白登”这样低级冒进的错误。
这里笔者也要纠正一点,刘邦之所以会面临“白登之围”,是因为战略失误,而不是物力、财力不足。
若韩信是主帅,这样低级的错误绝对不可能出现在汉朝的历史上。
这里可能会有不少人有疑问,那陈平怎么说?
当年陈平可确确实实追随刘邦一起去了匈奴。
在历史上,陈平也是个很有谋略的人。
这当然没错,可大家千万要仔细看一下。
陈平确实也谋略过人,可他的谋略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上。
陈平向刘邦提出的建议也主要集中于人际关系一类,而军事建议却很少。
就算是和军事有关的,也大多是一些什么战略部署之类的,根本不涉及具体战术。
也就是说,当面临“白登之围”困境的时候,陈平根本没有能力为刘邦提出什么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而且陈平一向很尊重刘邦,也根本不可能干涉自以为很会打仗的刘邦。
陈平就算能提出什么切实可行的策略,刘邦也不会听,更何况他根本提不出来。
2.韩信不死,汉初不会有那么轰轰烈烈的内部战争
当然,韩信不死是有一个非常必要的前提的,那就是:剪灭异姓诸侯王的战争不会爆发。
要想解释这个情况,我们必须要先看一看当时诸侯王们的情况。
燕王臧荼,本是韩信旧部。
当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后,燕王臧荼敏锐地意识到刘邦已经对韩信旧部动手了。
为了自保,他率先开始了造反。
赵相陈豨,也是韩信旧部。
他就是韩信撺掇着造反的,本来没那么大野心。
至于后来的燕王卢绾,本来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是一对亲兄弟,后来也被迫谋反。
梁王彭越,更是倒霉,刘邦进攻陈豨的时候,他胆子比较小,选择了按兵不动。
刘邦剿灭陈豨后,自然对他“墙头草”的行为非常窝火,立马把彭越捉了起来,废为庶民。
后来吕后还是不愿意放过他,心狠手辣地诛杀了他。
淮南王英布估计也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也选择了谋反,最后战败。
这些造反的诸侯们,除了我们今天没有提到的“韩王信”,几乎都和韩信有关。
而韩王信,也是因为刘邦不信任他,想要让他移镇,才被迫谋反的。
这些连绵不断的内乱,耗费了大汉朝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是导致汉朝初年民生凋敝的重要原因。
而汉朝也正是因为忙于平定内乱,才没有时间给匈奴致命一击的。
3.韩信若不死,甚至都不需要刘邦出马
当年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广建兄弟之国,推行郡国并行制。
而被分在汉朝边疆对抗匈奴的,恰恰就是上文中我们提到的这几个人。
他们分别还韩王信、燕王臧荼、赵王陈耳(和赵相陈豨)。
唯一一个和匈奴进行大规模作战的,就是韩王信。
而韩王信为了保存自身实力,谎称打不过匈奴,多次向刘邦索要好处。
这也是刘邦怀疑韩王信的根本原因,也造成了韩王信后来的移镇。
韩王信其实也很冤枉,他们本来就是“偏师”,兵力不足,而刘邦又不信任韩王信,他又怎么敢把自己的部队打完,做光杆司令。
之所以多次寻求帮助,其实也有试探刘邦的意思。
只不过,最终韩王信玩脱了,把自己也白白搭了进去。
总结
如果韩信不死,刘邦又可以找到一个好的办法平衡边将与中央的关系,那匈奴真的就不算什么大问题。
毕竟当年战国末期,赵国就可以凭借一国之力单刷匈奴。
而秦朝还修建了万里长城。
刘邦完全可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秦朝和赵国的基础上对抗匈奴。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