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小米汽车推出首款电动车苏七,短短时间内创下销售佳绩:4分钟卖出1万辆,27分钟达到5万辆,24小时接近9万辆。小米加入了电动车市场竞争,跟随比亚迪的脚步。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4月份开始,其他厂商也纷纷推出促销活动,吉客、问界未来、吉利、五菱等厂牌相继推出优惠政策。特斯拉刚刚宣布将所有车型涨价5000元,随后不得不重新降价,并首次推出零利息分期购车优惠。

汽车厂商纷纷开售,价格竞争激烈玩不停,比亚迪领头扛大旗,小米跟进展虎皮。厂商争相打破头,特斯拉也抬高了头。然而涨价又降价,特斯拉为何委屈自己?

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美国政策转向,电动车市场不景气;二是美国基础设施投资不足,销量难以提升;三是中国电动车市场竞争过度激烈,不降价就难以销售。

首先来看第一个情况。特斯拉一季度在中美两国销量均出现下滑,同比下降了近9%,环比下降超过20%。特斯拉的销售困境已经显现,为何在自家市场销量不佳呢?这是因为特斯拉难以抵挡老牌燃油车企业的压力。

拜登政府在3月份将美国电动车的普及目标推迟至2030年后,延长了美国燃油车企业的生命周期。在权衡利弊时,保持油车还是支持电动车成为了一个难题。尽管拜登也许有所顾虑,但在美国,特斯拉是电动车领域的翘楚,而燃油车企业却众多。

在关键时刻的美国选举中,有些孩子可能会被忽略,而另一些则会得到关照。既然油车市场已经饱和,那么该如何处理油车和电车呢?或许通过转向中国市场来获取商机。

根据美国汽车协会的数据,美国平均每辆燃油车每年行驶里程约为16000公里。需要注意的是,美国人的生活离不开汽车,无论去哪都需要开车,这与国内情况不同,国内人们通常只在上下班时使用车辆,而充电桩的普及也相对较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在美国,充电桩数量不足,充电不如加油方便,因此美国人对换购电动车的积极性并不高。虽然家里安装充电桩相对容易,因为大多数美国人都有自家院子,只需安装一个充电桩就能充电。

然而一旦出门上班无法充电,车辆就会陷入困境。由于大部分基础设施投资都集中在上世纪,美国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广受诟病。面对诸多问题,如同吃子多了不养,债多了不愁,一个充电桩在整体基础设施中算得了什么呢?

目前中国国产电动车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价格却逐渐下降。电动车主要由软件系统、外壳和电池组成。软件系统的优势在于规模效应明显,一旦销量增加,成本就会降低,这种成本优势可以无限趋近于零,不会显著增加到汽车成本中,各厂商之间差异不大。

至于外壳部分,就像卖废铁时不会因为你家的铁壳子含铁更多而售价更高一样,因此外壳成本也不会明显增加到汽车成本中,各厂商之间也差异不大。

电动车的最大成本主要在电池部分,电池占据了主要成本比例。在中国,像比亚迪这样自产自销电池的优秀成本控制,已经在电动汽车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与特斯拉竞争激烈。

一方面,像小米、苏期等初创品牌凭借价格优势不断挑战特斯拉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已有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的品牌也在向特斯拉施加压力。

这些品牌利用价格和产品优势,依托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政策扶持,迅速增加销量,逐步蚕食特斯拉的市场份额。

各国品牌正在积极开展以旧换新和新能源下乡等活动,国产品牌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同时也在加速海外布局。

特斯拉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如果不降低价格,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在自由市场竞争中,品牌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价格上,特斯拉若不调整价格,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在美国市场,政策支持有限,充电桩不足,特斯拉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特斯拉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否则可能需要放弃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