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中国,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以说是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中国工程师们依靠过人的智慧设计出了很多震撼世界的超级工程,三峡水电站、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中国高铁、川藏铁路等等,中国工人们更是凭借这些超级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基建经验和高超的工程建设技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在基建方面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中国人“天赋秉异”,回顾历史,中国基建人走过的是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成长之路,这条路充满了艰辛和挫折,这条路走得磕磕绊绊,甚至可以说是头破血流,中国人也曾经有过很多非常失败的基建工程。1957年三门峡水库就是其中之一。

1957年,有关部门就黄河三门峡水利规划开了10天的会议,参会的中方人员绝大多数都同意前苏联设计的计划,只有一个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人的名字叫黄万里。

黄万里,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赴美留学,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国汉江发大水,一夜间淹死7万多人,黄万里以强国救民为己任,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心改学水利。在当时的中国,专门攻读水文学的中国学者非常少。黄万里广求名师于美国各个著名大学,刻苦钻研天文、地质、气象、气候等基础学科,最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获得工程博士学位,为该校第7个博士,同时也是该校第1个华人工程博士。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黄万里学成回国,任四川省水利局工程处处长,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专门对黄河进行实地考察。这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看过苏联专家的设计后,提出了反对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万里

然而,去开会的人里就他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会议变成了对黄万里的批评大会。

批判人认为:“三门峡大坝一旦建成, 黄河上游夹带的泥沙将被拦截在大坝之内,从此黄河下游将会变成清水,而上游通过水土保持,泥沙也将不再下泻。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变黄河水患为水利,造福子孙万代。”更有甚者搬出“圣人出而黄河清,从此下游河治”等古语来附和此论断,并讨好当时的国家高层。

黄万里认为,“黄河清”只是古人虚幻的政治理想,科学上根本不可能实现。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设计思想基础上的工程,因为这种设计违背了“水流必按趋向挟带一定泥沙”的科学原理,黄万里说:“三门峡修建拦河高坝,泥沙在水库上游淤积,会使黄河上游的水位逐年增高,这样会把黄河在河南的灾难搬到上游陕西去了。”

黄万里又拿出旧陕州史家滩水文站37年的水位数据为依据,并断言:“在三门峡建起一座高坝,水流在水库区放缓,这一淤积段肯定会增大淤积,特别是地势较低的潼关一带黄河两岸,渭河入黄河的堑口也会太高,这样一来对关中平原必将形成威胁,并延伸至西安。”

在那个年代,黄万里的言论将会把自己置于“反党”、“反苏”、“右倾派”等灾难性后果,但他置自身安危于不顾,坚决反对修建三门峡大坝。但,反对无效。

三门峡工程的前期施工准备早在1954年就已开始。距三门峡坝址最近的城镇,是位于上游18公里处的陕县会兴镇。1954年5月,黄河潼关至孟津段勘测工作办事处即着手在这里建房、修路、架设电话等。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成立后,从全国各地陆续调集三门峡的各类专业施工队伍,在大坝施工场区内外掀起了前期施工的高潮。会兴至三门峡坝址29公里长的公路,由交通部公路第二工程局承担施工,1956年3月开工,1957年春建成通车。会兴至大坝铁路专线由铁道部第六工程局承担施工,1956年春开工,1957年6月临时通车至坝址区史家滩车站。由三门峡工程局施工的场内交通道路、通讯、施工供电、供水、生活生产建房,及混凝土临时拌和系统、工地修配系统、大型机械拼装停放场地、新城附属企业区材料设备仓库、灵宝砂石开采场等,同时施工,齐头并进。当时职工生活条件很艰苦。没有住房,就搭席棚,住窑洞;缺少工具,就手抬肩扛;用水,要到井里或几里外的黄河边去挑。三门峡工程局的领导干部经常跟班劳动,和工人一起到工地搬石头、抬木料。局长刘子厚的住房和工人们住的一样简陋。建设者艰苦创业的精神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正是三门峡工程前期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证。至开工前,共建房23.3万平方米,施工供电容量2万千伏安,坝区供水能力4860吨/日,各种加工修配机械安装近400台,在坝址下游修建跨河公路钢桥一座,基本完成了三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路,施工场地平整)施工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门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施工,巧妙地利用三门峡谷中鬼门、神门和人门三个石岛,将大坝分为两期施工。左岸为第一期工程,包括溢流坝、隔墩坝和向下游延伸与张公岛相接隔墙的基础开挖。第二期工程主要是右岸电站坝体和电站厂房等部位的基础开挖。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典礼在坝址区施工现场举行,主席台两旁悬挂着“根治水害,开发水利”的对联。参加开工典礼的有中央有关部门和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的负责人,以及苏联专家、工程局职工和附近群众共5000余人。工程局党委第一书记、局长刘子厚致辞,水利部、苏联专家及各省的负责人发表了讲话。大会收到国内外贺信贺电近900封(个)。12:55,刘子厚发布了开工命令。

三门峡水库于1957年4月动工,1960年建成。整个工程的规划和施工都是按照苏联专家的设计思路来的。竣工的第二年,黄河上游的泥沙开始淤积成灾,1962年3月,潼关段河床淤高达到了4.6米,渭河口形成了拦门沙,彻底阻断了渭河航运。到了1966年,三门峡水库淤积泥沙已达34亿立方米,占总库容量的44.4%。换句话说,三门峡水库已经成了死库。由于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上游河水连年泛滥成灾。到了1972年,水库回水末端向上游延伸到了临潼,泥沙距西安市仅仅13.6公里,严重威胁着古城西安。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不得不从1965年重新动工改建,直到1975年12月才最后完工。

为了建设三门峡水库,陕西渭河平原前后移民达到45万人,这些老百姓为了国家建设,离开了富裕的家园搬到了贫瘠的甘肃和渭北高原,因为分到的土地几乎无法耕种,很多农民又返回了家园,然而他们的家园已经被洪水淹没,或者被占用,或者已经盐碱化。在当时,三门峡水库造成了大批无家可归的游民,土地纠纷不断。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的专家们前往考察,目睹了农民们的惨状后落泪道歉:“国家对不起你们啊!”好心好意修建了一个三门峡水库,却给几十万当地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农民损失惨重,国家何尝不是如此?

修建三门峡水库,国家到底花了多少钱?据可靠史料记载,该工程总预算为13亿元,而最后结算的实际耗费为40亿元。这可是1957年的40亿元,相当于当时40座武汉长江大桥的造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59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三门峡工程跟原子弹试验工程一样,得到了中央政府财政上的特别优先保证。可以说,三门峡工程是全中国人民勒紧了裤腰带来建设的。由于当时的中国工业体系严重落后,所以建设三门峡大坝的水泥都是从外国进口的,是用两袋小麦换一袋水泥,一顿猪肉换一顿钢筋换来的。试想,如果把这40亿元用来购买救灾粮,至少能换回几百亿斤粮食,这些粮食足足可以挽救几千万即将饿死的中国百姓的生命。

更为严重的是这40亿元是1960年建设完工时的结算费用,后来直到1975年的改建又花了多少钱?这个数字至今仍然是个迷。可查到的史料记载,后来,要打开堵死的6个导流底孔,1个就花费了1000多万元,而当时的白面每斤价格是1角8分。

三门峡水库由于当初设计方案的错误,至今仍然困扰着两岸的人民,损失最大的当属陕西省。由于大坝使得上游泥沙淤积,导致洪灾不断。几十年后的2003年,一场三五年一遇的小洪水,到了陕西境内,造成的损失与50年一遇的大洪水相当。全省1080万亩农作物受损,225万亩绝收,受灾人口达到5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2.9亿元。而这样的损失还要延续多久?什么时候是个头?没有人能说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万里

当年那个坚决反对建设的黄万里果然受到了残酷的政治迫害,直到1978年才得以平反。

三门峡工程建设的失败,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当时国家实力的落后、国内国际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工业化刚刚起步、过于迷信苏联委派的专家、项目建设方案照搬照抄而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基建人才的匮乏和基建项目经验的不足、勘察论证时间过短就急速上马等等,这些失败的教训至今仍然值得人们去总结、去反思、去检讨。

三门峡水库建设交的学费不可谓不昂贵,其损失的惨重已经无法用数字来衡量。吃一堑长一智,中国人没有被这些让人痛心疾首的失败和挫折所吓倒,更没有在困难面前止步不前,相反,中国人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中国人在一次又一次的巨大挫折和外国专家的鄙视和怀疑中跌倒再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今天中国基建所取得的成就,是经历了无数次惨痛的教训和失败后才取得的,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掌握核心技术、不断创新与改革、日益成熟与完善的基建之路,未来,中国基建人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规模更加宏大、更令世界震撼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