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兰亭集序》无疑是最具影响力且下落成谜的文化遗产之一。这篇由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作的序文,诞生于公元353年三月初的兰亭雅集,彼时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名士相聚于会稽山阴,吟诗作赋,王羲之亲笔为此诗集写下序言,成就了这篇仅28行、324字却字字珠玑的行书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公元303年出生,公元361年逝世,山东临沂琅琊人士,凭借深厚家学底蕴和卓绝才华,历任高位,人称“王右军”、“王会稽”。他对书法艺术的挚爱与执着,使其融汇汉魏诸家精髓,突破了魏朝书法家钟繇真书的框架,创新性地确立了独立于隶书之外的崭新真书风貌。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隶、草、真、行诸体均有极高造诣,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并被尊称为“书圣”,其子王献之的书法技艺亦达巅峰,父子二人合称“二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亭集序》不仅文学意境深远,书法造诣更是空前绝后。《兰亭集序》被历代书家视为无价之宝,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甚至赞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有着近乎痴迷的喜爱,竭力在全国范围内搜寻其墨宝,特别是对于《兰亭集序》更是梦寐以求。在李世民的不懈努力下,得知《兰亭集序》辗转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手中。智永深研书法,尤敬祖业,将其视若传家宝玉,精心保管。智永去世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深知此卷珍贵,将其妥善藏匿于卧室梁上特设暗格内。李世民知晓此事后,派遣监察御史萧翼乔装潜入,通过智谋获取了《兰亭集序》真迹。事后,李世民对萧翼予以丰厚奖赏。

那么,唐太宗死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又到了哪里呢?史书记载:《兰亭集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把昭陵盗了。

史籍记载:“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李世民的昭陵自然难以幸免。盗墓者进入昭陵的地宫后,见其建筑及内部设施之宏丽,简直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样。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床上放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铁匣里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贵图书字画,其中最贵重的当推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打开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这些稀世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谁也不知道这些宝物去向何方。  

但在温韬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集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一些史学家认为,温韬盗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细的清理,故真迹很可能仍藏于昭陵墓室某一更为隐秘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学界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兰亭集序》并没有随李世民埋藏到昭陵之中,而是埋在了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之中。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唐太宗死时,并没有提出要将《兰亭集序》随葬,而是将《兰亭集序》交给了同样喜爱传世艺术品的儿子李治。

李治是李世民第九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即位。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驾崩,葬于乾陵。李治临终前在病榻上遗诏,把生前喜欢的字画随葬。因此,在《兰亭集序》失传之后,就有人怀疑《兰亭集序》并非随葬昭陵,而是被藏在乾陵。唐代皇陵有十八座,据说被温韬挖了十七座,唯独挖到乾陵时,风雨大作,无功而还。

迄今为止,《兰亭集序》真迹的具体所在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尽管温韬当年未曾明确提及《兰亭集序》是否被盗,且乾陵尚未遭遇大规模发掘,这一千古文物的去向仍有待于未来的考古工作或许能够揭示真相。这部承载着中华书法艺术辉煌篇章的《兰亭集序》下落之谜,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隐藏在历史深处,引人遐想,翘首期盼解开其神秘面纱的那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