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狂飙800%迷雾:气体与温度、压力的专业知识被人忽略

这是一篇专业性较强的分析文章。

根据凤凰网2024年4月11日的报道,重庆燃气。2023年业绩快报显示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了102.47亿元,同比增长17.26%,其2023年前三个季度的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50.07%、56.25%、负22.24%, 但第4季度的净利润突然同比暴增了,约824%,环比上涨约为10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公司的财务总监是如何进行财务分析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同花顺上市公司高管查询,重庆燃气财务总监是毕正亮先生,1972年7月生, 2023年8月至2023年11月任重庆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担任董事会秘书(待取得《董事会秘书任前培训证明》后,聘任正式生效);2023年11月起任重庆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

这么惊人的财务数据不正常,这个财务总监是怎么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的呢?上市公司的第四季度快报他怎么敢签字呢?我感觉非常好奇,按照我的职业经验,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找不到原因是根本没有办法向领导提交财务报告的。

这个人我不知道有什么背景,我又进一步查了一点资料才发现这个叫毕正亮的重庆燃气副总经理、财务总监1994年7月至1996年5月任猴王集团北京电焊条厂财务科长;1996年5月至1997年7月任山东三株集团宜昌销售公司财务经理,2003年3月至2003年8月任天师物流(深圳)有限公司财务经理。在他的履历中间,前半段干的企业都涉及传销,而且呆过的企业不是注销就是吊销了!

怎么感觉如此大的国营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就是这个鸟样吗?财务的管理水平远远还不如我们在民企的管理!

我们以前开成本分析会议要开好几天,第1天是全体都要参加,财务人员和相关单位的领导人员,会议结束的时候就安排了具体的日程,一个单位一天,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进行分析。

都是拿数据说话,成本多了,多到哪里去了?不是财务来做判断,而是财务用数据替老板来质问现场的管理领导,让他们做解释。

那个会议开得都是很激烈的,吵架的,黑脸的都有,因为这个结果会影响到他们的奖金。老板是不说话,如果你不承认财务的数据,那就请你业务部门拿自己的数据来核对。

那才叫刺刀见红,根本不用啰嗦那么多,公司给你下的指标,最终是要按照投入产出比来算账的,如果下面的业务单位天天猛着劲儿干,而不仔细算账,完不成公司的效益指标,那当领导的季度奖、年终奖都会受影响,所以通过我们内部的财务分析制度,逼迫他们把他公司的活当成自己家的活干。

这个重庆燃气的官网我也上去看了, 它的燃气覆盖重庆市26个行政区域和湖南保靖县,付的总客户是564万户。那么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和销量到底是什么样一个关系呢?

我估计小学生都能算得出!

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和销量之间存在直接的正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简单表示为:

收入 = 单价× 销量

因为在这个情境中价格固定,所以当销量增加时,收入也会按同样的幅度增加;反之,若销量减少,收入也会相应减少。也就是说,销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总收入的多少。下面是重庆当地执行的燃气价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来说,如果单价是一个常数 p,则:

R = p × Q

当 Q 增加时,R 也增加;当 Q 减少时,R 也减少。这就是二者的基本关系。在经济学中,这种情况下的需求收入弹性等于无穷大,因为即使是最微小的销量变化,只要价格固定,都会导致收入发生相应的变化。

关键的问题在于,居民燃气的定价不是由公司说了算,而是由当地发改委的红头文件来决定,水、电、气是重要的民生资料,不可能随随便便由公司任意提价。

事实上,在总的用户没有很大增量的情况下,重庆燃气公布的第四季度增幅也只有0.69%,那么净利润为什么会增加800%多呢?

我们下面从技术手段来看看燃气公司从输送侧到用户侧是如何自动采集数据的:

输送侧:燃气公司在输送侧采集数据,主要是通过智能流量计,通常配备数据传输模块,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等物联网技术,将实时采集的流量数据传输到中央监控系统或者云平台,在输送站内,还可以配置PlC控制器。和RTU远程终端单元,来收集现场仪表数据,包括流量、压力、温度等等,并将数据打包发送到上级调度中心。也就是说在输送侧,燃气公司的各类数据很齐全。

用户侧:安装具有自动数据读取功能的智能燃气表,如远程抄表系统AMR或高级计量基础设施AMI。这类燃气表能够实时记录和传输用气量数据,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如LoRa、NB-IoT、ZigBee等)或有线网络(如电力线载波通信PLC)将数据发送到燃气公司的数据中心。

也就是说燃气公司在每天的运行过程当中,可以实时监测到用户侧和输送侧的数据,那么这些差异,绝对不会在12月31号才发现,而是他们早就发现了,故意不做调查。直到有7000人举报以后,他们还只狡辩用户侧的数据是对的,他们却不敢公开承认输送侧和用户侧的差异巨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我来谈谈收入差异巨大的分析方法。

首先要明确收入的构成与分类,也就是一个公司在一定期间的收入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个在管理体系里面要有很明确的规定,不然的话到最后就是一锅粥,分不清楚到底收入多了、少了也不知道哪里多了,也不知道哪里少了。

像重庆燃气,它的业绩快报里面,实际上只提了两类,一类是购销类财务燃气销售,这个治的是居民用气,另一类是管叔类销售,这一类指的是工业用气。这是主要的两大类收入, 当然,它还会有其他一些方面的收入 比如一些安装费等等。

解决了收入的分类问题,如果收入同期对比或者环比差异比较大,下面有两个因素需要分析,首先是不是价格变化了?对于燃气行业来讲,价格不会随便变动,因为执行的是统一的国家政策,这个基本上不用考虑,剩下的只有一个因素,就是用量。

到这儿问题就来了。收入增加,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一定会意味着用量增加,它是成正比关系。但是在用量基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利润却增加了那么多?这个矛盾到底是什么?

下面我们看看燃气公司在这个地方一般会出什么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长的比例不可能远远超过销量增长的上百倍,除非存在额外的收入来源或者统计错误。按照收入和销量的基本关系(收入=单价×销量),如果价格保持不变,收入的增长完全取决于销量的增长。如果销量仅增长了较小的比例,那么收入也应该按相同的比例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出现了收入增长远超销量增长的现象,理论上讲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 统计误差:可能是数据记录或计算过程中发生了错误,需要重新核实数据。

2. 其他收入来源:除了基础产品销量带来的收入外,还有其他的收入贡献,例如售后服务费、配件销售收入、罚款收入或其他非主营业务收入的大幅增长。

3. 销量统计口径问题:可能对销量的定义或统计范围进行了调整,使得当前统计的销量并不能直接与前期比较。

4. 收入确认方式变化:例如,原本递延确认的收入在本期全部或大部分得到确认,或者是前期预收款项在本期完成交付后计入收入。

那么,那么针对这几种情况,燃气公司说气表没有问题,第1个统计误差可以排除,然后公司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因为快报里面已经公布了,除了民用气就是工业气,然后第4个收入确认方式变化也不存在,那就只能有一个因素,属于销量统计口径的问题。

销量的统计口径,有两个已经找到了,一个是输送侧,一个是用户侧,但是,重庆燃气只按照用户侧的销量来收钱,而不去考虑输送侧的差异那么大。很显然,燃气公司想蒙混过关!

因为,绝大多数用户并不知道燃气公司内部是怎么管理的,也不知道燃气公司内部到底有多少种数据,即使用户提出来气表数据异常,公司随随便便都可以用任意一个理由就把给你打发了。只不过这一次是成千上万个人共同举报,事情闹大了,自媒体上反映得全国都压不住了,才成立了联合组进去调查。

其实这个跟偷窃没有两样。

在我的工作经历当中,经常会发生供应商偷工减料的事,而且你内部还很难发现,跟重庆燃气这种事情基本上差不多。

我举两个小例子来证明一下。

以前开增值税票,手工开的时候,一般在票面上写商品一批,我后面付好几张清单,每一行一个品种,他给你计算的好好的。但是有一天,往来会计休息了,领导安排我顶他一天,我正好接到了这样的业务,我就用计算器一行一行的加,结果总共60多行产品,结果有七八行答案都是错的。

为什么是错的呢?数量没有错,单价也对,但是他把乘积写错了,比如3×4该等于12,他写3×4是对的,但结果他不写12了,他给你写成了15,这一张发票他就蒙上去200多块钱。

当然,我马上就跟领导汇报了,领导安排先压着不给他处理,后来等他来结款的时候,我们当他的面给他指出来,不仅这个票给他退过去了,还罚了他1000块钱,因为他以前采用这种方法,不知道套走了多少钱呢。所以,后面我们在财务制度上就对这一类型的业务必须一行一行的给他复核,彻底堵上了这个漏洞。

还有一次,我们公司生产使用的电线量很大,汽车用的线细的比较多,一般一盘是500米,粗的200米或者300米一盘,那个时候我们的主要供应商是常州的一家电线厂。

后来我们在做财务分析的时候,发现产品的电线用量老是超标,一直查都找不到原因,但是后来我就专门到仓库连续蹲点了两个星期,发现车间补料的情况很多。然后我就到车间去看,发现电线也不是员工干错了,确实按照图纸进行裁剪,我们按定额发出来的料是干不够定额的 。

那肯肯定就是电线厂家给的数量是不够了。然后我就跟车间的老大商量好,让每一台机器做好下线的记录,最后测了两天数据是很惊人的。按照电线的标准包装误差,它超出误差的范围很多了,有的十几米甚至20、40米都有。那这个量就太大了!

比如一盘电线500米,他可能到最后给我们少三十米都有可能,最起码的就是十几米,20多米。

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就写了个报告给高层领导反映,领导就安排采购重新订一批电线,这一次他们的业务员一块来送货的时候,我们当他的面到车间进行验证,然后把我们平时做的短缺记录给他看,马上让他的领导过来,那一次我们罚了他好几万

看到这里的同志,如果你做工厂管理的话,要小心一些哦, 我分享出来这两个例子是很有用的,在验收的时候不能光看单据,也不能光看长度,检测手段要齐全,长度和重量一个都不能少,这样才能确保计量方面不出问题哦。

下面回头我再说说重庆燃气多收费的问题,我这两天查阅了一些相关的技术文献才发现,这不是一个统计问题,而是一个技术问题。

燃气表分为机械式膜式燃气表和电子式膜式燃气表两种。机械式是通过滚轮来实现计量记录的,电子式膜式燃气表是在传统机械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有了显示功能,实现了半电子化。但是这两种燃气表在最终计算费用的结果上还是有区别的。

因为机械模式燃气表,没有温度、压力补偿,电子模式燃气表因为有电子线路处理,往往带有温度和压力补偿,具体里面的原理我不大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搜一下安徽省芜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陈业龙的文章《天然气表压力、温度的补偿与价格的关系》,这篇文章用实例详细解释了,具体怎么补偿,包括详细的计算公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例讲,假设一个地区年平均温度为15℃,则温度补偿量为正值,(273+20)/(273+15)-1=+1.7%。

假设上述地区在正常的标准大气压情况下,天然气表内容积量的压力比标准大气压高2.5kPa, 则补偿量为正值, (0.1013+0.0025)/0.1013-1=+2.5%。

上述地区用户使用了100m³的天然气(标准条件下),若用有温度、压力补偿的天然气表计量,则数显为100m³;若用无温度、压力补偿的天然气表计量,则字轮显示值为100/(1+0.017+0.025)=95.97 m³。

看到这里明白了没有?

专家就是专家,华润里面的工程师也不少,他们对这些技术特征是很清楚的,我这篇文章是从财务角度入手去找差异原因的,其实他们内部的专家是很清楚的,出现这个问题,一开会一碰头就可以商量出来解决方法。

你看到这里以后,也不用去相信网上的一些胡言乱语的造谣了。有的说是接气表的管径放小了,然后一边管子粗,一边管子细导致进表的气动压力加大,数字才走快了,这个纯粹是胡扯,还是要相信专业工程师的说法。

最后总结一下这里面的科学知识:气体的体积和温度、压力相关联,等量的气体温度低,其体积要缩小;压力大,体积也会缩小。假如将两种燃气表都在标准温度气压情况下,串联到管路当中,其显示的实际使用数值将不同。

你明白了吗?我们也不用记恨重庆燃气了,他们是装聋作哑的罢了。好在有专家组给老百姓做主,能退费就算了!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就请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