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班玛县锚定“加快推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建成更多集体经济强村”目标,坚持党建引领一盘棋,全面盘活沉睡资源,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助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县32个行政村累计产生村集体收益2862.59万元,其中,年收益50万元以上村6个,占比18.75%;10-50万元村22个,占比68.75%;5-10万元村4个,占比12.5%,薄弱村全面“清零”,强村目标逐步实现。
铸牢基层组织“主心骨”,组织共建,共画村集体经济“同心圆”。找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契合点,坚持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提上各乡镇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为“书记工程”,各乡镇党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各村党组织书记带头发展村集体经济,试行村干部“基本报酬+绩效考核+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薪酬制度,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农业农村、财政和乡村振兴等部门合力推进,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依托县委党校,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等内容,举办村两委干部培训班,通过强化“头雁”工程等举措,推动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与创造力,按照“党委领航、产业引领、能力带动、精准培养”的思路,组织开展现场观摩、交叉任职、交流学习等务实管用活动,培养一批带活农业、带富农民、带旺农村的乡村振兴主心骨。同时,按照“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作机制,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培育一批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锻造乡村建设“主力军”,人才共育,激发村集体经济“新引擎”。在人才的“选、育、用”上求长效,着眼乡村振兴需要,注重选拔对党忠诚、热心服务、年轻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到农村,把素质较好、可以长期稳定在村发展的返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优秀毕业生、乡贤等重点人群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人选培养,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群众威望高,带动能力强的干部队伍。截至目前,选拔10名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推动村级“两委”班子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全县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9岁,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100%。形成由书记、县长联系知钦乡、达卡乡,35名县级领导及乡(镇)党委书记联点34个村(社区),58个县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点34个村党支部的联系制度。积极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和营销能手等“本土专家”,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持。同时,选派48名乡村振兴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11名省级选派科技特派员到村帮扶,其中肉牛牦牛产业组2名,藏雪茶产业组7名,食用菌产业组2名。实现村村有人管、事事有人抓。
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发展共谋,绘就村集体经济“新蓝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组织优势,坚持整体谋划、末梢聚能,依托“乡镇党委—村(社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红色骨架”,大力实施“培强扶优”工程,引导各村(社区)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盘活闲置资源,增强集体经济自身造血能力,在有共同愿景、内在需求、发展纽带的农村党组织间广泛开展联建,以项目带动发展,探索形成“资产盘活型”“电子商务型”“产业发展型”“乡村旅游型”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引导各村抱团推进产业项目、联合培育地域品牌,实现乡(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工作要求,出台融资担保、项目管理等方面政策措施,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用好用活县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民宿客栈、农家乐、农耕体验等旅游新业态,让农文旅资对接起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推动农业生产“接二连三”,做大做强班玛“藏雪茶”、“班玛羊肚菌”“班玛黑青稞”等一批“土特产”,在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上不断前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农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生动现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