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两个国家之间有矛盾,一般是因为领土纠纷、历史冲突、民族、宗教、经济以及战略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等几个因素。

比如伊朗和沙特, 原本就存在上千年的历史冲突,历史上波斯民族和阿拉伯人自从伊斯兰教分裂以后,一直视对方为仇敌,近现代以来,又为了争做中东老大哥,彼此存在地缘政治冲突。

但是以色列和伊朗,一来前者是1948年成立,两国之间不存在历史冲突,二来两者并不接壤,也不存在领土纠纷,第三犹太人和波斯人在历史上关系甚至还一直不错,以色列建国的时候,伊朗甚至还主动作为犹太人回国的中转站。

甚至,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两国还有一个共同的竞争对手沙特

更不用说,在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伊朗和以色列一样都是亲美国家,两国还有一个共同的老大哥依仗,两伊战争期间,以色列甚至为伊朗提供了数量客观的西方武器援助,来支援伊朗和伊拉克对抗。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原本亲密无间的两国彻底翻脸,成为今天一度跃居中东之首的主要矛盾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关键问题。

在中东众多伊斯兰国家中,由王室统治的国家基本全是亲美的,而由教团统治的国家基本都是反美的,这其中的原因是啥?

通俗的说,王室代表的是王室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比如沙特王室。

沙特王室和沙特阿拉伯王国是紧紧捆绑的,王室名字就是国家名字,就好比我们的大清帝国,大清就是爱新觉罗家族,朕即是大清,大清即是朕。爱新觉罗王室不会做出超出其王室利益的行为,同样的,沙特王室也不会做出超出其王室利益的外交政策。

与其说沙特王室代表了沙特王国的利益,不如说沙特王国的所有对外政策、立场反映的其实是沙特王室的诉求。

沙特家族的扩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特家族的扩张

该王室起源于阿拉伯半岛中心的内志,靠的是极端瓦哈比主义思想,从一开始起家就是抱紧了英国这条大腿,而且要远比隔壁哈西姆家族统治的汉志更加忠诚,当汉志出兵叙利亚试图重建阿拉伯帝国的时候,沙特王室表现出了更加“务实”的态度:

我只想统一阿拉伯半岛,绝不会统一整个阿拉伯世界。

而重建阿拉伯帝国,是英国最难以接受的(天知道当阿拉伯统一的时候,整个中东会不会变成脱缰的野马)。

于是在英国的支持下,沙特王室驱逐了哈希姆家族,拿下了麦地那和麦加两大伊斯兰圣地,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北部,建立了沙特阿拉伯国家。

1916年的阿拉伯半岛版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6年的阿拉伯半岛版图

甚至,同样是英国的态度,决定了沙特阿拉伯只能统一阿拉伯半岛北部,而不是包括卡塔尔、阿联酋、也门、阿曼在内的整个阿拉伯半岛。

一个分裂的阿拉伯半岛太符合英国的利益了。

再后来,随着世界霸主易主,沙特又紧紧依靠美国,利用美国等西方的技术,勘探发掘本地石油,成为中东最大的产油国。

没有西方国家的石油技术,沙特是很难搞出来石油的,石油挖出来总要卖出去,卖给谁?必然是自己的老大,所以双方的利益就紧紧的捆绑在一起。

沙特王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特王室

在历史半个多世纪的巴以冲突中,沙特王室的态度是最首鼠两端的,既要照顾国内以及地区的庞大穆斯林的情绪,站在阿拉伯兄弟阵营的角度对抗以色列,又要照顾老大哥的态度保持“谨慎”的反以行为。

沙特王室是这样,卡塔尔也是,阿联酋、巴林、科威特都是这样的国家。

对了,1979年以前的巴列维王国也是如此。

归根到底,王室是为自己而活,国家利益,就是王室利益。

反过来讲,教团,代表的是一个教派,而教派,包含的数量庞大的教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列维王室

伊朗今天执政的,正是1979年通过伊斯兰革命上台的什叶派教团。伊斯兰革命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巴列维王室只代表自己的利益,其一味投靠西方,在伊朗推行工业化和世俗化改革,而这个改革又因其局限性,导致大量的农村教徒以及封建主破产。

用大白话讲,就是农民大量破产流入城市,而城市又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分布广泛的农村教会以及封建主也是这一改革的利益受损者。

听起来很反智对吧,似乎一个看似开放式的改革,为何会遭遇国内的集体抵制?

我们要明白一个很朴素的道理,改革必须适应更广大的底层民众的需求,而不能仅仅是照顾上层利益。然后通过释放底层的生产力,来推动社会的变革。

美国的南北战争,俄国的亚历山大改革,其实都是这样一个逻辑,黑奴和农奴被释放出来,即满足了两者追求自由的个人利益,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两个阶层皆大欢喜,所以势必成功。

在延伸一下,九十年代以来的我国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为何会成功,一方面是集体土地所有制,保障了农民的退而求其次依然可以生活,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的勃兴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了相对充分的劳动力。

两者皆大欢喜,三四十年过后,城市工业化大大发展,农民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相对丰厚的报酬,城市工业化又反过来反哺农村,促进农村基建以及经济的发展。

这个过程看似是艰辛的,但结果是良性的,所以能够成功。

言归正传,我们往回说。

巴列维王室之所以失败,其实就是因为其一味迎合西方的改革,触犯了几乎除了王室以外的所有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所以大家会发现,1979年的爆发的伊朗伊斯兰革命,迅速而干脆,好不拖泥带水的倾覆了巴列维王室的统治。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一幕

上台的什叶派教团,马上进行了一系列复古性质的政策修复,让伊朗再次回到过去,这个过程其实并非顺利,在巴列维王朝时期培育起来的西式民主力量对此也表示了抗议,但很快在霍梅尼等人的清理下出局。

凡事有因即有果,因果是扯不断的,什叶派教团能在伊朗站稳脚跟,跟其广泛的基层支持是分不开的。

封闭的基层社会加强了什叶派教团的力量,而执政的什叶派教团必然要执行代表其教派的外交政策。

跟王室统治想比,其代表的不是某个家族的利益,而是一个阶层的利益,阶层意识保守,其外交政策必然趋向保守。

话说回来,伊朗的开放性是不是要比沙特更强?因为相对而言,沙特王室更担心国内的开放会倾覆其统治,而对于伊朗的什叶派教团而言,只要不动什叶派的基本盘,相对民主和开放性质的变革完全可以被接受。

所以伊朗的政体是什叶派教团控制下的共和制度。

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总算要说到咱们的题目,为何伊朗和以色列会反目成仇?

因为,伊斯兰世界中几乎所有的教派,都有一个“统一”阿拉伯世界的梦想!

这个统一,不是地盘统一,而是宗教统一,千百年以来的宗教纷争,归根结底就是某一教派希望将自己的教派意识推而广之,这个逻辑不仅局限于伊斯兰教。

欧洲的天主教和新教之争,佛教的大小宗之争基本都是这样。

靠宗教起家的伊朗什叶派教团,必须要满足广大穆斯林的期待,保护、并且推广什叶派的宗教信仰。

为了巩固本教派的利益,伊朗采取的是以进为退的对外策略,即,一方面梳理一个鲜明的对手凝聚人心,团结整个伊斯兰世界的什叶派教徒,一方面在邻国扶持什叶派盟友。

在这两个外交考量中,美国首当其冲,成为伊朗的外交敌人,当然这不能说是伊朗自己挑的对手,处于自身利益,美国当然不希望中东出现一个顽固的异己分子,王室远比教团更容易收买和控制,所以自打伊朗什叶派教团上台伊始,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在各方面给与了严厉制裁和围困。

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任何阻碍己方利益的国家都将成为对手。

所以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之后,仅仅一年的时间,两伊战争就迅速爆发。

原因除了萨达姆想要做中东逊尼派老大哥的野心之外,还有担心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在伊拉克复制的考虑。

逊尼派和什叶派已经斗了上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逊尼派和什叶派已经斗了上千年

而伊朗在叙利亚、黎巴嫩、也门不遗余力扶持什叶派上台,正是我们上边所说的扶持政治盟友的现实体现。

说了这么多,大家会发现,一直没被提起的以色列,居然是整个中东矛盾线条最集中的点。

这个国家即是西方阵营的一份子,美国的铁杆小弟,又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穆斯林的精神敌人。

什叶派讨厌它,逊尼派更恨不得它早点灭亡。

打击以色列,不仅可以团结什叶派穆斯林,还可以赢得更广大的逊尼派穆斯林的善意支持,甚至削弱美国在中东的支撑点。

简直是一箭三雕!

说的直白一点,伊朗如果叫板以色列,沙特都不好意思反对,因为反对就意味着反对自家逊尼派,反对阿拉伯人,反对整个伊斯兰教。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以色列无辜吗?

凭啥你们都针对我?凭啥我要遭受伊朗的敌视?

在这里我们要再重复一个道理:国际关系无关对与错,只跟国家利益挂钩。

就好比我们现在要照顾华裔族群的利益,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搞一个华裔共和国,或者在东南亚扯下一块土地,建立一个华人国家,你问美国同不同意?问问东南各国慌不慌?

圣母们无需站在以色列的立场去喊冤,也无需为伊朗的“咄咄逼人”而洗白,一切皆有因果,大家都要为自己的利益而活。

被轰炸的加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轰炸的加沙

基于以上原因,以色列会成为伊朗没法替代的敌国,而伊朗也不会真的为以色列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同样的,以色列也不会因为伊朗的敌视而来一场破罐子破摔的大动干戈。

直白的讲,眼下的中东剧本,就是以色列打一下伊朗,把压力传给伊朗,然后伊朗来一场无关痛痒的反击,表示球我踢回去了,压力给到对手。

我无关你的生存,你也无关我的生存,一切都不过是在擦枪走火的边缘不断游走的表演。

两国目前的冲突,早就打破了“谁开第一枪”的开战标准,但是双方都不会为此搭上自己的全部筹码,来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且没有意义的战争。

所以近期的新闻,两者更多的是在玩一种明牌游戏。

以色列清楚伊朗不愿意亲自入场,所以反复挑衅,以至于不顾国际公约直接轰炸对方大使馆,目的就是拉伊朗入局,从而实现“挟西方以制中东”,通过激化和伊朗的矛盾,来修复因“巴以冲突”和西方产生的分裂。

伊朗如果继续“口头抗议”,那么对内没法对民族主义交代,对外没法让盟友放心,所以伊朗的报复,其实在以色列的意料之中,如果伊朗继续隐忍,那么以色列就会继续“疯狂试探”,这一次是大使馆,下一次搞不好就是“定点清除”。

伊朗很清楚以色列的“诉求”,但是绝对不会把自己“套牢”,所以一通轰炸以后,马上宣布,伊朗的报复行动已经完成,生怕晚一点就会让对方误判。

而误判,才是中东火药桶最有可能被点燃的导火索。

所以我们突然发现,此刻最冷静和克制的,居然变成了美国。

更多中东历史文章都在下方了, 有兴趣的朋友自取。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后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