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关羽在曹魏与东吴的联合绞杀下死于非命。刘备愤然起兵,攻打东吴。天不作美,也可能是汉室气数已尽。刘备在夷陵之战被东吴陆逊击败,损兵折将数十万。一代枭雄刘备也不久后病逝于白帝城。这样一来,蜀汉就成为了最弱小的一方,国弱民穷,将才匮乏。一时之间,复兴汉室的重任都压在了诸葛亮一人身上,甚至最后累死于五丈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蜀汉本来就国力不足人才稀少,但有几个人才却还一直作死!那他们都是谁呢,本来应为复兴汉室做贡献的人才,为什么最后都死于非命呢?
第一,刘封
刘备在新野所收的义子,刘封虽然年少,却性格刚强,勇力过人,很有胆略。在刘备入川作战的时候,刘封就与关平一起作为副将,随刘备统领中军。在刘备与刘璋相会之时,魏延在宴前舞剑,意在刺杀刘璋。不想张任拔剑而出,与魏延对战。魏延目视刘封,刘封也参加这场宴前的比武,与蜀中诸将大战。虽然最后被刘备呵止,但就凭拔剑对敌的勇气,刘禅一辈子也赶不上。其后,刘封与孟达等人攻取上庸诸郡,使刘备势力大增。
可惜,刘封虽然勇猛,又是刘备的干儿子。但在蜀国却是十分孤立的。因为世子是刘禅,而刘封有这样刚强,诸葛亮都忌惮刘封日后难以驾驭。关羽战败后,曾向刘封求援,但刘封却听取了孟达“螟蛉义子”的谗言,致使关羽被俘身亡。
作为刘备义子,又被别人猜忌,本应当为刘备分忧,救助关羽。却因小人进言而错失良机,让二叔关羽败亡,如此没有头脑,不是作死是什么。最后刘备让其自尽,结束了其尴尬的处境。假如刘封能知晓大义,帮助关羽,以及后面的北伐,岂不是蜀国多了一员大将。
第二,彭羕
彭羕本来在刘备心中是很重要的,因为在益州之战中,彭羕帮助刘备军转危为安,成功避免了被蜀军掘江的风险。彭羕与法正是好友,又得庞统推荐,于是刘备很是赏识。但彭羕为人嚣张自矜,诸葛亮对他礼待但心中并不喜欢他,多次密告刘备,说彭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刘备见诸葛亮这样说,决定疏远彭羕,又观察他行事,于是贬他为江阳太守。
彭羕见将被派往外地,心里很不高兴,与马超见面时又曾对他说"老革荒悖,可复道邪!"“你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马超大惊,于是将这些话告诉了刘备,刘备大怒,将其处死。
第三,魏延
魏延作为蜀汉的第六员大将,很受刘备赏识。但因为其斩杀太守韩玄,献城于关羽,所以被诸葛亮所忌讳,认为魏延是不忠不义之人。于是在魏延投降的时候就给了一个下马威,让其服软认错,以后要好好效忠刘备,听诸葛亮的话。当然魏延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将才,为刘备冲锋陷阵,在刘备称汉中王时,魏延拜为汉中太守,负责北方防务。在刘备去世后,随诸葛亮南征北战,多立功劳。不想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十分自负,认为自己已经天下无敌。想要诛杀政敌杨仪,却被马岱斩于马下。
一代名将就这样画上了句号,真是可悲可叹。如果魏延改去孤傲自负的毛病,与同僚和睦相处,必能免去灾祸,为蜀汉留下最后一员大将。
第四,杨仪
杨仪是丞相长史,经常负责后方的事务。由于其业务精熟,能力出众,被诸葛亮所赏识。但在北伐时,与大将魏延不睦,经常吵架。在诸葛亮死后,命杨仪掌军,退回蜀国。杨仪趁机除掉了对手魏延。此后由于后主遵照诸葛亮的遗命,重用蒋琬,费祎等人,被杨仪所抱怨。杨仪认为自己能力,工龄都要比二人强,甚是抱怨道:““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前就魏氏,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此事被后主知道后,将杨仪贬为庶人。杨仪羞愤而死。
杨仪虽然被诸葛亮所器重,但没有被指为蜀汉的接班人,确实心有抱怨。但像杨仪如此埋怨,确实显得小肚鸡肠,被后主所气愤。
第五,费祎
估计很多人怎么都不会想到,老好人,蜀汉后期的执政者居然也在榜内。费祎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深得诸葛亮器重,屡次出使东吴,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人以辞锋刁难,而费祎据理以答,辞义兼备,始终不为所屈。孙权非常惊异于他的才能,加以礼遇。
费祎在诸葛亮死后,继蒋琬之后,成为了蜀汉的头号人物。费祎虽然能力出众,很得人心,但对敌国投降之人也十分热情。大将张嶷曾劝费祎不要掉以轻心,太过热情,容易让人有机可乘。费祎没有听取,最后果然死于敌国刺客之手。
费祎位高权重,可惜不能自保,过于坦诚无预防之心,确实有点作死。费祎死后大权落到姜维手中,开启了数次征战北方的征伐,蜀国国力日渐衰落,终致亡国。费祎罪过确实不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