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老铺烧卖王,一块黄匾赐辉煌。处地临街多贵客,鲜香味美共来尝。”

公元1752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京城前门如往年一般热闹非凡。百姓们携年货归家,商家则关门盘点。唯独以烧卖为龙头的王瑞福酒铺灯火通明,于通州私访回京的乾隆皇帝便与侍从踏入此间酒铺。王瑞福一看这3人衣帽整洁,仪表不俗,遂以好酒佳肴相待。吃到尽兴处,乾隆提议王瑞福将店名改为“都一处”(此刻仍开门营业的京都只有此一处)。至数日后太监送来乾隆御笔虎头匾,王瑞福方知其中一位客人乃当今圣上,即叩拜,高挂御匾,传为美谈,并有据此人写藏头诗赞其特色美食烧卖曰:都一处鲜。

在今天的地球粮食领域里,小麦的种植面积与总产量均高居榜首。而烧卖,即使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食谱系中,依然是最特殊的那位:无论用料、口感或工艺,烧卖方方面面展示着瑰丽而且含蓄的东方色彩,肉为髓,顶如蕊,面凝脂,休怪江城食客半贪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岚月楼在传统美食烧卖上潜心研制,做放心健康早餐,在对食材上严选优等可溯源食材。(注:产品适合对健康和品质有要求的人群。)岚月楼烧卖以其超薄透明的外皮,总是让人看了就有极强的食欲。而当你咬下一口,它的口感更是让人惊喜。不管里面是三丁馅料还是芝士馅料,都感觉非常实在和纯正,一种浓郁的香味会充满你的口腔,带给你无与伦比的享受。烧卖,这款传统的中国点心,不仅代表了堪为美学的精细烹饪技艺,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岚月楼是浓而不腻中国味道的坚守者、柔而不破中国性格的诠释者、更是和而不同中国历史的忠实记录者。

中国民众对于烧卖的偏爱,首先体现在它跨越时间与地域的多样化称谓之上。

有人称其为烧麦,以展示早餐店热气腾腾的气氛;有人称其为烧卖,则突显从制作到销售的极快节奏;捎卖,为指代包点铺顺带销售的非主流面点产品;肖米之名,则因其小巧玲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无论是哪两个字,描述这种食物的名词发音,都保持着高度的相似性,而这,就需要追溯到烧卖的源起:据考,早在十四世纪高丽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上,就载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馅稍麦”的记录,其具体做法“以麦面做成薄片,以肉为馅,蒸熟,与汤食之”。与今几乎无异。将烧卖推向历史舞台的核心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精细工艺与博大包容的精神。

明朝建立后,流行于原元大都的“稍麦”向四面八方扩散。明朝中期成书的《金瓶梅词话》中,就有关于“挑花烧麦”这一市井小吃的描写。所谓“挑花”工艺的具体实现方式虽已无从考证,但毫无疑问,它必然巧妙地利用了烧卖开口的特性,呈现出了精美的花朵造型,大概类似于湖南长沙火宫殿、玉楼东等老店出售的在烧卖顶端的开口处缀入蛋黄以形似菊花的菊花烧卖。至此,烧卖经过汉文化的内化和升华而开始具有了审美上的独特意蕴。

随着满清的到来,烧卖这种源自于异域的点心,也彻底投身到了中华饮食的滔滔洪流之中,在这一时期,不止反映底层知识分子生活状态的小说,如《儒林外史》中出现了烧卖,《扬州画舫录》《桐桥椅棹录》等描述江南地区文人和士大夫生活的史志与笔记中,“烧卖”也越来越多。历经近千年的融合与演变,最终在中国美食文化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了中国美食的杰出代表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无论是星级酒店还是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抑或是湖南的烟雨楼台,东北的雪域村落,烧卖的身影总能被轻易找到。截至今年,已经有多个地区的烧卖制作技艺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认为,诸如烧卖等市井小吃,之所以能够风靡至今,甚至走出国门,其一是因为它们底蕴深厚、技艺独特,其二是它们至今仍活力四射,紧跟时代步伐而非“居功自傲”、故步自封。

因此,如何发扬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确保这份珍贵的“烟火气”得以长久延续?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深入挖掘并弘扬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美食,重视传承的同时不惮改变、跟紧甚至引领潮流。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地方挖掘传统烹饪技艺和餐饮文化,培育“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打造地方特色餐饮品牌,同时,支持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培育区域特色美食品牌。或许,下一个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已经在来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