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

三、装睡保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庭经

《世说新语》是笔记体史料,为南朝刘义庆(403年-444年)所撰写,由于是同时期记录,其中虽有逸闻野史,然而很多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世说新语·假谲》记载:“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世说新语》是一上文大意为王羲之十岁左右,大将军王敦(266年-324年)是他的堂伯父,非常喜欢他,让他在帐中休息给忘了,和钱凤密谋反叛被王羲之听到,于是装睡,逃过了一劫。王敦反叛在永昌元年(322年)正月,密谋应该在此之前,那么按照第一种说法,王羲之出生在321年,还在襁褓,何来的急智?

四、王述相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观帖》

《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载,王述(303年-368年)和王羲之二人虽然同姓,然而却相互因憎生仇,后来闹得不可开交。王述字怀祖,出身太原王氏,承袭父爵蓝田侯;而王羲之则出身琅琊王氏,伯父王敦、王导等都是东晋的缔造者,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王氏的权势之大。

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因为是同姓,后来受到王导提拔,得以受到重用。王述先任职会稽太守,因母丧丁忧离职,王羲之接任,然而仅仅是凭吊了一次,不去慰问,并且再没去拜访。

王述每听到鼓角声以为是王羲之前来,就让人洒扫等待,结果三年都没有来,于是深以为恨。后来王述被任命为扬州刺史,路过王羲之会稽郡,也不去拜,只是临走的时候拜别一下,再后来监管稽查,于是让人稽查会稽郡,让王羲之忙于对付,王羲之深以为耻,于是辞职,并发誓再不去朝廷就职,从此赋闲到去世。

王羲之认为自己和王述年龄相仿,然而待遇和职位却不一样,曾经对几个儿子说“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王坦之(330年-375年),字文度,善书,晋书·列传·第四十五·王述王坦之传》记载,时人曰:“盛德绝伦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倘若王羲之是321年出生,不可能和年龄比自己大得多的王述相争,只能和王坦之相争,因而王羲之只能是第二种可能,那就是和王述一样,都是303年左右出生。

五、调和殷浩桓温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丧乱帖》

《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载:“时殷浩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殷浩(303~356年),字深源,东晋大臣;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东晋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权臣。殷浩和桓温相争的结果,以殷浩失败告终。

试想,如果王羲之生于321年,比殷浩和桓温都小很多,况且官职最高才是右军将军、会稽太守,即便是名满天下,而其他两位都是当时权臣,既没有资格也不可能居中调和。惟只有年龄相仿,名气相同,关系颇深,才有可能从中调和。

六、暮年方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哀祸帖》

《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载:“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庾亮(289年-340年),倘若在庾亮去世最后一年340年才写信,那么按照第一种说法,王羲之才20岁,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暮年”。

七、结语

综上所述,不用再列举更多的其他证据(诸如子侄和谢安交往等等),就以上六点证据,就可以说明王羲之生于大兴四年(321年)缺乏论据,站不住脚。而只有生于公元310年以前方才能符合以上六点。而从现有证据来看,陶弘景和张怀瑾记载的王羲之生于太安二年(303年),卒于升平六年(361年),时年五十九岁,最符合历史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7/13榆木斋

参考书目:

《笔阵图》东晋 卫铄撰写

《世说新语》南朝 刘义庆编撰

《真诰》南朝 陶弘景编著

《笔阵图》南朝 羊欣编撰

《晋书》唐 房玄龄等人合著

《书断》唐 李怀瑾撰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