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很多传统的观念里,都认为父亲这边的至亲要比母亲那边的更亲近,所以才会有一种说法,说大伯是家人,而舅舅是亲戚。

但人生百态,在现实生活中却可能并不是这样的。

刘妍是一个外企的项目总监,年薪超过了六十万。她是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如今的这个收入水平,在她的原生圈层里已经算是非常高的了。

刘妍在城里站稳脚跟后,就有很多老家的亲戚来找她帮忙,或是让她帮忙找工作,或借钱救急,而刘妍一点架子都没有,只要是在她能力范围以内的,她能帮就一定会帮。

但有一个人是例外,就是她的亲大伯。大伯希望刘妍能在老家的镇上给他买一套小的房子养老,价值也就在二十万左右。

大伯要求侄女给自己买养老房,这事听着就挺离谱,但大伯自己认为这个要求是有道理的。

他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个是他现在的生活确实挺窘迫的。去年,他儿子犯罪被抓了,不但被判了几年牢,还被罚了一笔款,他把自己住的老房卖了才凑齐罚款帮儿子交上。

所以他现在居无定所,天天借住在亲戚的家里。

他让刘妍给他买养老房的第二个理由,是刘妍前不久刚刚花五十万,在老家县城里给舅舅买了一套房子。

能给舅舅买,为什么就不能给大伯买?

但当他跟刘妍提出买房的要求时,被果断拒绝,侄女刘妍一点情面都没讲。

之所以会这样,其实是有原因的。

时间退回到三十二年前,刘妍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里。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对刘妍这个可爱的女儿,他们非常的疼爱。

在很多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人们或多或少地都希望自己能有个儿子。但刘妍的父母却很开明,因为自家的经济条件一般,他们担心再要一个孩子会使刘妍的生活跟教育质量下降,所以决定只要这一个孩子。

为了给刘妍更好的生活和教育,在她三岁那年父母就带着她到大城市去打工了。

虽然刚到城里那段时间他们的日子很艰难,但因为刘妍的父母肯吃苦,通过努力,他们三口的生活过的越来越好了,刘妍也成功的进入了那个城市的一所公立学校。

可天有不测风云,在刘妍九岁的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刘妍的父母双双离开了人世。从此,刘妍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父母去世后,刘妍不得不回到老家,暂时在奶奶家生活。

父母的后事料理完以后,对刘妍的抚养问题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了。因为刘妍的姥姥和姥爷都过世了,而奶奶和爷爷的年龄也太大了,根本就没法管她。

这个时候,其实最合适抚养刘妍的人选是她的大伯,也就是刘妍父亲的亲哥哥。刘妍的大伯只有一个儿子,并且大伯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差,如果多养刘妍这一个孩子的话,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但爷爷去跟大伯商量这件事的时候,大伯和大伯母却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让刘妍在他们白吃饭可以,不能再继续上学了,因为他们不想出这笔钱来供刘妍。

年老的爷爷奶奶拿大伯两口子没办法,就只能听他们的安排了。

就这样,刘妍辍学了。

她每天只能在大伯家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和家务。

几天后,刘妍的舅舅来看刘妍,得知她现在的生活状态,立马就急了,他指责刘妍的大伯不负责任,竟然不让刘妍继续读书,这是要毁了孩子的一辈子。

因为这件事,舅舅跟大伯大吵了一架,当天舅舅就把刘妍带回了自己家,舅舅想要抚养刘妍。

刘妍的舅妈是个很通情达理的人,并且很心疼刘妍这个可怜的孩子。在舅妈的支持下,刘妍顺利地搬到了舅舅家生活,并且很快就又回到了校园里继续读书。

舅舅跟舅妈对刘妍视如己出,在学习方面更是全力支持。而经历过苦难的刘妍,在学习上也是加倍刻苦。

终于,通过努力,刘妍考上了985大学,从此开启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如今的刘妍三十二岁,收入稳定了以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报舅舅和舅妈的养育之恩。

而对于大伯的要求,她认为自己没有这个义务去满足。因为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只够回报那些对自己好的人。

02

在这个故事中,刘妍的经历深刻诠释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在传统观念中,大伯作为父亲的至亲,理应比母亲这边的亲戚更亲近。然而,在刘妍的现实生活中,情况却截然相反。大伯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选择了回避,而舅舅和舅妈则伸出了援手,承担起了抚养她的责任。

这种反差不仅揭示了血缘关系并非衡量亲情的唯一标准,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善恶与选择。刘妍在成功后没有忘记舅舅和舅妈的养育之恩,用实际行动回报了他们的善良和无私。而对于大伯的要求,她坚决拒绝,因为她认为没有这个义务去满足那些在她困难时期未曾给予帮助的人。

刘妍的故事告诉我们,亲情并非只由血缘关系决定,而是由那些在我们困难时期给予支持和关爱的人构建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那些真正对我们好的人,并在有能力的时候回报他们的恩情。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拒绝那些无理的要求,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我们更应该珍视那些真正的亲情和友情,让善良和感恩成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