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5年前的今天,南京胜利解放。纪念馆邀请了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的40余名师生们,走进南京历史教育场所,实地感受历史。师生们首先来到了渡江胜利纪念馆,随后,他们共同参观约翰·马吉故居、《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专题展区、并对话历史证人。

 南京解放日,这群学子走进历史教育场所,他们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南京解放日,这群学子走进历史教育场所,他们说......

上午10点,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的师生们来到南京市第十二中学。这所中学的前身是1917年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以基督教圣公会的名义在南京下关创办的益智小学,在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老师带领下学生们参观了约翰·马吉故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第十二中学校园内的约翰·马吉的雕像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马吉先后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和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主席,参与救助南京难民和受伤的中国军人。他还用16毫米摄影机秘密拍摄日军暴行,他拍摄的影像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有关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唯一动态画面。

高三A班段妤霏同学说:“约翰·马吉先生当年用摄影机拍摄下来的日军暴行,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他和善、坚定、勇敢,与其他坚持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一同谱写了人道主义乐章,他的无畏义举让人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午,同学们来到纪念馆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与“三个必胜”专题展区。在教育专员的讲解下,学生们认真聆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绪梓同学今年17岁,即将去美国学习历史专业。他说:“刚进入展厅时,墙上一排排的南京大屠杀历史档案映入眼帘,每一本档案背后都是一段痛陈心扉的悲剧,30万同胞们的生命都曾鲜活绽放过。感谢幸存者爷爷奶奶们勇敢地活了下来,成为活的历史书,告诉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那段黑暗沉沉的往事。作为一名学习历史专业的学生,将来我也有可能会成为一名历史工作者,我会以张纯如女士为榜样,把这段历史向世界传播,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大众知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高三B班的黄韬略告诉小编,他对“三个必胜”专题展区的圆筒形刑具印象最为深刻。这是一个长长的圆形铁笼,这个铁笼整体呈圆柱形,中空,笼内壁镶满锋利的钉刺。一旁的展板上写着:侵华日军用刑具“滚地笼”。据了解,当年,侵华日军把他们认为的“犯人”衣服剥光,塞进笼内,然后就在地上滚动笼子,笼子里的人被铁刺扎得皮开肉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三个必胜”专题展区的圆筒形刑具

黄韬略说:“看到这个刑具,就会了解,曾经被关在里面的人是何等的痛苦,侵华日军的暴行是何等残忍。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纪念馆,这里庄严肃穆,让人内心生出巨大的悲伤感受,有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1937年在南京这片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会把事实告诉给身边的亲友,等我出国后,也会告诉我在国外的老师、同学们,把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和平的期盼传播到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邀请到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方素霞的女儿周柏选,为学生们讲述其祖辈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遭遇,她声音略带哽咽地说:“那时我母亲只有三岁,可是要和家里人一起去逃难,她太小了,走不动了,不停地哭,要喝水,要大人抱抱。可是头顶是日本飞机的轰炸,地上全是尸体,哪里还有心思管她。”后来,由于哭了太久,方素霞的耳朵被泪水灌满,从此后右耳便落下疾病,这些年来始终听不清。周柏选说:“我的母亲经常告诫我们子女,要牢记历史,把历史讲给下一代听,让我们把国家建设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龚思睿同学听了记忆传承人的分享后,说:“侵华日军在当年伤害了很多的中国平民,方素霞奶奶那时候只有3岁,正是依偎在父母的怀抱享受父母呵护的年纪,却要面对杀戮与逃亡,即使现我也不敢去想象,在那个年代的她们要如何坚强的活下来。感谢她们勇敢、坚韧地活了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有幸生于和平年代,那就要去更加努力地学习,学成归来,建设祖国,把最好的一切带回祖国,不放弃追逐梦想的步伐,亦不辜负前人的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 辑:赵美娜

·图 片:赵美娜 杨梦秋

·视 频:杨梦秋

·审 校:李 凌 赵伊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