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贺子珍和她的兄妹——贺敏学、贺怡,在大革命时期就勇敢地投身革命,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经历了数不清的坎坷曲折、磨难与不幸,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58年,当贺子珍得知哥哥贺敏学被组织安排到福建工作时,关心地说:“福建是前线,敌特经常来破坏,特别要注意安全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子珍、贺敏学两家合影

叶飞向中央提议贺敏学担任福建省副省长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一文发表后,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沿海工业经济。1958年5月,根据中央成都会议“关于工业企业下放的几项决定”精神,决定将中央直属的建筑企业下放,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中央建筑工程部部长刘秀峰考虑到贺敏学领导的西北建筑工程局的10万建筑大军,业已提前3年完成了中央交办的72项重点建筑工程,西安已不能容纳10万建筑大军了,遂向国务院汇报,并得到国务院主管领导同志的支持和批准,同意将西北建筑工程局的10万建筑大军分别调往各地,散布建筑种子,作为骨干,带动各省的建筑业。

贺敏学的工作岗位,中央也作了安排,决定他担任中央建筑工程部第一副部长的职务。当时,已将他及全家的户口、粮油供应、工资介绍等关系迁入北京。他打算在西安办完移交,稍作休整就去上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敏学

这时,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正在北京向中央要人,并且建议中央调贺敏学到福建省任副省长,主管工业工作。

叶飞当时向中央的请求中这样谈到:“贺敏学同志与我在新四军时期共过事,他是一员战将,工作也合拍。福建是沿海地区,面临作战前线。贺敏学抓建设有经验,福建要搞战建结合的基础建设,他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建议中央认真考虑我的请求。”

叶飞首先找到中组部副部长宋任穷,请他出面做贺敏学的工作。

宋任穷首先向西安打电话,与贺敏学交谈之后,委派中央组织部的一位局长专程去西安,把贺敏学接到北京。他俩是井冈山时期同在袁文才、王佐的红三十二团做政治思想工作的老战友,见面后无所不谈。

宋任穷再次征询他去福建工作的意见时,贺敏学风趣地说:“我好似一个要出嫁的姑娘,叶家要娶我,你在中间作媒。你是老井冈战友,他是新四军时期的上级,我还有什么好说的,不去也得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任穷

宋任穷见他爽快地答应了下来,随即问贺敏学还有什么困难要帮忙的,贺敏学回答:“你还不晓得我的脾气啊,我从来不在亲朋好友面前谈困难的。去福建时,麻烦组织向叶飞他们交待一下,请那里的同志相信和支持我的工作就行了。”

贺敏学回到西安办完移交,便携带妻子、女儿、秘书一行人到了上海,在那里休息了个把月。期间,他还看望了妹妹贺子珍,并且把组织决定他去福建工作的消息告诉了她。

贺子珍听说哥哥要去福建,认为那里的基础太差,又面对台湾海峡,她关切地对贺敏学说:

“哥哥年过半百了,这些年来劳累奔波,头发也白了。你是带着战争年代的伤痛坚持工作的呀!希望哥哥自己多注意休息和保重身体,福建是前线,敌特经常来破坏,特别要注意安全啊!”

贺敏学笑了笑,说:“子珍妹,你放心吧,我们是枪林弹雨中过来的人,还怕老蒋来这个?倒是你要保重身体,不要想得太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间为贺敏学

他的秘书孙海林一行,提前到福建 打前站作准备,这时由西安分配到全国各地的建筑工人都基本走完,分配到福建的是原建筑工程三公司,加宝鸡工程处,还选调了100名工程师,组成“福建省建筑工程第一公司”共1万余人,分乘4列专列赴闽。途经上海时,贺敏学带眷属同时登上了火车。

贺敏学穿着8年前做的一套米色中山装,精神抖擞地迎着8月炽热的阳光,奔赴福建,出任福建省副省长兼建设委员会主任,担负着建设福建的新的历史使命。

座座“丰碑”都凝聚了他的心血

1958年,台湾海峡两岸正处于激烈炮战之中,贺敏学上任后,按照叶飞的意见:“不怕打破坛坛罐罐,要保卫祖国,建设福建,尽快结束福建工业落后的状况。”他在精心设想,勾画建设福建的宏伟蓝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敏学

首先是广泛听取意见,通过开调查会,找干部谈话,查阅档案资料等方法,掌握到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认为三明市(当时是个公社)处于福建腹地,离沿海较远,紧靠鹰(潭)厦(门)铁路线上,交通便利,地形优越,把福建的重工业基地放在三明最为理想。

贺敏学将这一设想,向省委、省人委作了详细汇报。省委、省人委多次开会,反复论证,同意了贺敏学的意见,决定把福建的重工业企业建设在三明市。

他的设想得到省委批准,心情格外兴奋。贺敏学率领一支短小精悍的工作班子赶赴三明,为三明钢铁厂、三明化工机械厂、三明焦化厂等10多个大中型工业群体选址定点,着手组织施工前期工作。

他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顽强的毅力,雷厉风行的作风,白天跑现场,晚上开会研究决策,常常拿着面包加油条,从早到晚忙个不停,直到把问题解决了才算了结。贺敏学在那里连续干了44天,为福建新的工业基地铸造了雏形。

他为了三明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贺敏学

他由于连续作战,疲惫已极,竟然在一次会议中突然病倒,其时高烧体温已达39.6度。当时,在场的与会人员都劝他休息,可他根本不听劝说,硬是坚持到会议结束,才去医务室打针服药。高烧稍退又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他的办公室,伏案进行紧张的工作。

贺敏学在三明,跑遍了周围的山山水水。在凤凰山山坡上,贺敏学指点着翠绿的群山、俯视平坦的大道,豪迈地对工程设计人员说:“我们在这里建起福建的‘乌拉尔’(指苏联战后建成的工业基地),结束福建‘手无寸铁’的局面。”

在省委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干部工人的艰苦创业,三明,终于建成了福建省乃至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所在地福州市,50年代的状况是道路不平,街道狭小,电话不灵。贺敏学认为,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力主在东街口建邮电大楼,把五一路拓宽,兴建华侨大厦等高层建筑。他对建委干部说:“搞基本建设不能近视眼,要看到今后30年的发展前景,要为后代人造福。”

说完他又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搞高层建筑,能够节约宝贵的土地,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敏学(前排左二)

当然,对他的主张,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甚至有人反对。于是贺敏学就主动做这些人的工作,据理力争。由于他的极力主张,并得到省委支持,才能在当时力排众议,建成了后来的邮电大楼、五一路、华侨大厦。要知道,在当时的50年代,他能够根据福建的实际情况,排难而上,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并且获得这样大的成绩,也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与拥护,的确是不容易的,这都是他倾注全部心血得来的。

贺敏学在工程建设时,眼光远大,又能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极大地发挥群众的智慧与力量,群策群力,把每个工程建设好。建筑福州邮电大楼时,工程师们把设计图纸交给贺敏学审查。他看后,觉得有修改的必要,但他不武断,找来专家、工程师、技术人员现场办公,集体决策定案。

贺敏学指着图纸说:“5层太低,用发展眼光看事物,应建8层。大厅搞双排9根大圆柱,缺点很多:一占面积,二不雅观,三是群众进入厅堂不仅碰碰撞撞,而且挡住视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建邮电大楼

他提出修改意见:“取消双排9根大圆柱,改用3根17毫米螺旋钢筋横梁,楼面木板改钢筋水泥,厅堂两侧放木制靠椅,人多了,不会拥挤,一些人办业务,一些人坐下休息,交叉进行,不是便利群众了吗?我们不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想到为大多数人服务。”

在场的几位领导及工程技术人员,认为贺敏学的修改方案是可取的,采纳了他的意见。

后来,邮电大楼建筑已几十年了,质量仍然是福州市城建第一流的。

当时的一些建筑技术人员,追溯他在上海、西安那些年代,发现,贺敏学每到一个地方,总是以坚强的党性,顽强的意志,忘我地工作。他总是以艰苦的作风出现在人民群众中,带领广大干部工人,开创上海建筑业,建设了中苏友好大厦等一流工程。在西安领导的10万建筑大军,更是提前3年时间完成了130多项国家建设工程。这些都是贺敏学用辛勤的汗水,亲手为社会主义建起的座座丰碑,每座丰碑都凝聚了他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