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词语,那就是“大环境”,如今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大环境不景气”,我们国家上下各行各业都非常的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窘境,国家也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状态。

每当我们踏入到一个新的城市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被城市的高楼大厦所震撼,无不散发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殊不知,在华丽的外表下,多数地区的地方财政吃紧的现象比比皆是。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地方财政吃紧的呢?

财政来源比较单一

在前几年,由于房地产发展非常的迅速,甚至在十几年的时间内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导致房价逐年上升。房价的上涨也使得土地的价值变得水涨船高。

于是,地方政府依靠土地的拍卖使得财政收入逐年增加。慢慢的,地方政府也就习惯性的通过土地来获取地方的主要财政收入。

当然,时间久了,也就慢慢的对这种单一性的财政来源产生了依赖,使得土地财政成为了主要的地方经济来源。

但是,随着房地产的发展,泡沫化的经济也逐渐的显现出来。在房地产泡沫经济逐渐劈裂之后,房地产经济日渐衰退,随之而来的便是土地价格骤降,当地的财政收入再也无法再依靠土地来充实财政。

对于那些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当地政府而言,这无疑是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时间使得地方的财政陷入了危机状态。

虽然许多当地政府也是纷纷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这种状态,但是效果似乎是并不理想。为了更好的改善民生问题,当地政府收紧财政支出,积极寻找更好的财政突破,加强财政的预算计划,使得财政的收支更加的透明化和合理化,以减少财政危机带来的风险。

改变财政压力的方法虽然比较多,但是,相对于前期通过土地财政这种粗暴式的收入而言,一切代替的手段都显得微不足道。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解决问题方面就应该采取这种多管齐下的措施,这也是前期过度依赖单一性的财政收入的弊病所在。

产业结构急需升级

当然,地方财政吃紧的原因还在于地方的产业结构配比不合理。地方的经济发展与当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配比息息相关,根据实际的地域条件不同,可以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的优势。

比如,有些地方的矿产资源非常的丰富,但是环境比较差,所以这个时候就比较适合通过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来发展当地的经济。环境不占有优势,就很难发展旅游业。

只有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够使得当地经济收入最大化。当然,在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否则只为了眼前的经济发展而忽略的环境的问题,这样就本末倒置了。

相反,有些地方虽然矿产资源非常的贫乏,但是可以借助自身的环境优势来发展当地的经济。旅游业被称为第三产业,该行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当地一系列经济。

一般当地经济的种类非常的多,比如工业、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等。经济的类型比较繁多,需要注重各种类型产业的配比,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当地的政府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引导性的发展。

二这就涉及到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了,只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够保证当地经济发展的更加的迅速,发挥当地经济优势的最大化,目前地方财政吃紧产业结构的升级迫在眉睫。

基础建设耗资巨大

从外在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优劣,主要看当地城市的基础建设的程度。也就是说城市的基建工作是对当地经济发展高度的一种体现。

在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时候,地方财政方面也相对比较的宽松,财政收入颇丰。这个时候,当地的政府往往是对财政的收支态度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就是说大多数的财政收入用于改善当地的民生经济方面了。

在改善民生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用于当地城市的基础建设和文化建设。要知道基础建设所耗费的资金是非常的巨大的,基本是占了地方政府开销的一大半。

当然,发展基建工作目的是好的,但是,往往在发展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发展而忽略了财政方面的支出,最终可能使得政府入不敷出。一时间内,也就使得地方财政吃紧。

甚至也可以说,有些地方的基础建设也是因为规划不合理,导致财政资源投资方面的浪费。只是一味地追求面子工程而忽略的真正的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得不偿失的。

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吃紧的原因非常多,不同的地区发展的形势不同,这些原因自然也就不尽相同。但是,像是土地财政、产业结构、基础建设的发展不合理等导致的后果是大体一致的。

当然,有些地方也可能因为缺乏人才创新,导致经济发展方面比较守旧,无法给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难免会使得地方财政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压力。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华夏时报在2024年1月5日《2024年财政支出这么花:“小钱小气、大钱大方”,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报道
新华社在2020年4月16日《疫情冲击下的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多位市县主要负责人连声叹息》的报道
光明网在2023年6月5日《财政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正按规定抓紧下达,整体来看我国财政状况健康、安全》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