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魏强蜀弱。

蜀汉之所以立国,所依靠的是秦岭之险。

所以,当诸葛亮北伐,主动跑出来的时候,这本是强大魏军给弱小蜀军歼灭大好时机呀!

然而,正如历史所呈现的一样,魏军只是“坚壁而守”。

魏军为何“手下留情”,不愿意歼灭弱小的蜀军呢?

无聊的解读:司马懿的“心机”

每每说起这个问题,就会听到一种很无聊的说法:诸葛亮没了,还要司马懿干嘛?“养寇自重”的道理你不懂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说法很无聊,仿佛一切都是司马懿的“心机”一般。

这显然是无稽之谈。

因为:“坚壁”,不是司马懿的个人主张,而是来自魏帝的“最高指示”!

司马懿原本坐镇荆州,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因曹真病重才临时过来接受的。

所以,司马懿实际指挥是抵抗诸葛亮第四、第五次北伐。

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想要“坚壁”,但耐不住诸将对其“畏蜀如虎”的指责,被迫发起攻势。

结果,卤城之战,魏军大败!

第五次北伐时,魏明帝直接下诏,要求司马懿“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以诏书的形式命令司马懿“坚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在诸葛亮的连番挑衅下,众将又纷纷请战,司马懿扛不住了,又上书“数请与亮战”!注意,是“数请”!多次请求出去打!

但是,“明帝终不许”,始终拒绝!

随后,魏明帝感觉可能压不住了,就派辛毗持节,前去监督!

然而,“宣王(司马懿)数数欲进攻,毗禁不听。宣王虽能行其意,而每屈于毗”,司马懿又多次找到辛毗要求出战,都被辛毗坚决拒绝!

当然,司马懿要出战,未必是其本意,很可能是演戏给下面的众将看,以展现自己不是“畏蜀如虎”,但无论如何,拍板坚决不出战的,是魏明帝及其派去的使者!

所以,说司马懿“坚壁不出”是自己“养寇自重”的心机,这样的说法不必再说了!

魏明帝难道不想趁机歼灭蜀军吗?

那么,魏明帝难道也想要“养寇”吗?他为什么不趁机歼灭诸葛亮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呀!魏明帝很想要歼灭诸葛亮!

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三国志.明帝纪》引《魏书》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明帝就表示:诸葛亮自己跑出来送死,正符合兵书所说调动敌人的方法,而且诸葛亮贪图三郡,知进不知退,我们正好一举击破他!

显然,魏明帝的本意,就是利用诸葛亮深入之机,企图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时机,给诸葛亮以歼灭性打击!

那么,后来呢,魏明帝为什么不这么想了呢?

魏明帝对诸葛亮北伐的应对之策

我们看看魏明帝要求“坚壁拒守”的全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三国志.明帝纪》

魏明帝没有改变主意,他只是想法更加详细、具体了。

魏明帝此时的意思是:利用蜀军粮运困难的弱点,先行固守;然后,在蜀军撤军时,”走而追之“,在追击中给予诸葛亮歼灭性打击!

魏明帝的指示,并不是单纯的防守,而是防守反击,并争取在反击中给蜀军歼灭性打击!

此时,已经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就是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意,魏明帝下此诏时,曹魏已经在歼灭中付出过一定的代价,名将张郃、”非名将“王双,都是在追击中被蜀军设伏所杀的。

即便如此,魏明帝仍然严令“防守反击”,可见其决心。

由此可见,曹魏从来没有放弃过内线歼敌,给诸葛亮歼灭性打击的企图!

所以,不是不想要歼灭,是歼灭不了!

无机可趁

魏军为什么歼灭不了诸葛亮呢?

因为没有机会!

1、诸葛亮进退有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明帝最初设立歼灭诸葛亮设想时,认为诸葛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这显然是严重低估了诸葛亮。

事实是,那一次,街亭失守,诸葛亮立刻撤回,并没有“贪三郡”,更不是“知进而不知退”!

人都说“诸葛一生唯谨慎”了,还觉得诸葛亮不知进退之道吗?

实际上,诸葛亮北伐,每次进退,都是拿捏得很到位的。

我们再看他第四次北伐时,先是绕过司马懿军,破郭淮、费曜,割上邽之麦;然后又在司马懿面前从容转移,回驻大营;最后,粮尽退却时,又设伏用弩,射杀名将张郃

整个过程中,诸葛亮都从容有序,立于不败之地,有什么机会可趁呢?

2、诸葛亮治军严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军对行军、宿营、作战以至挖井、垒灶、掘壕等,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司马懿后来视察诸葛亮留下的营垒,发出“天下奇才”的感叹。

后来,司马昭灭蜀后,特令学习诸葛亮兵法兵制,后来这些被推为晋朝的军事制度。

而诸葛亮的“八阵图”,则为后来晋代马隆、北纬刁雍所采用,八阵图被称为“不下孙、吴”。

也就是说,诸葛亮军是"有制之军“。

既然“有制”,就能在各种情况下有序应对,即便出现突发状况也不至散乱、崩溃。

既然如此,自然“不可犯”,没有什么被袭击,被歼灭的机会了。

实力不足

魏虽然在国力上遥遥领先于蜀,但是,在具体的北伐战场上,魏军并没有显著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要分兵防备东吴(荆州、淮南两路)、辽东公孙,以及鲜卑等少数民族武装(柯比能曾“控弦十余万”,响应诸葛亮),因此,曹魏实际能带来西线的兵力是有限的,并没有显著优势。

如第一次北伐时候,“大军(蜀军)在箕谷、祁山,兵皆多于贼(魏军)”。

第四次北伐时,魏蜀正面交战,结果魏军遭遇惨败!

这些都表明,魏军的军力并没有显著优势,正面交战尚不能取胜,能“坚壁”自守就不错了,何来打歼灭战的力量呢?

地势不利

诸葛亮北伐期间,魏蜀争战之地,皆为多山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军虽强于骑兵,长于平原作战,但在这里施展不开。

相反,蜀军则擅长山地战,更擅长用弩在山地发挥。

所以,魏军如果采取主动进攻,尤其是要打歼灭战,自然要迂回、包抄,但行于山间,不但行动不便,而且还容易遭受到蜀军的伏击。

实际上,不要说歼灭战了,就是在追击作战中,魏军也连续损失了王双、张郃等将领。

这些情况,都制约了魏军的行动,使魏军很难实施歼灭战的部署。

魏强蜀弱,依托山险而立国的蜀军主动出击,看起来确实是魏军趁机给予歼灭性打击的机会。

魏军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不是什么司马懿的“心机”,更不是什么“养寇”。

魏军想这么干,一直想这么干,只是办不到!

魏军在西线的军力并没有显著优势,地势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其战斗力,而诸葛亮“进退有度”,是“有制之军”。因此,要歼灭蜀军,魏军既没有机会可趁,也没有实力可行!

既然如此,“坚壁”防守,利用蜀军粮运困难的弱点,把他逼回去也就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