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228篇原创文章,作者:Me410。

作者简介:Me410,江苏南京人,主要撰写近代战争历史。最早在2008年于《战舰》杂志发表了“日本海军阿号作战始末”一文。此后笔耕不辍,迄今已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

全文共8342字,配图16幅,阅读需要17分钟,2024年4月26日首发。

1922年《华盛顿海军军备协议》签署之后,列强将海军军备竞赛的重点转向了巡洋舰。其中尤以日本海军最为贪婪。“那智”级和“高雄”级这种五炮塔巡洋舰,引发了欧美各国海军的侧目。于是在1930年的伦敦海军军备会议上,包括巡洋舰和驱逐舰这样的辅助舰艇,也被纳入了吨位限制的范畴。但是聪明的日本人再次在夹缝中钻空子,建造了“最上”级这样的“大型轻巡洋舰”。

“最上”级原计划建造6艘。但是最后两艘并入了1934年“丸二”计划,变身为某种妥协版的“航空巡洋舰”,也就是“利根”级。在此之后,日本重型巡洋舰的发展,暂时停滞。直至1941年在紧急战争预算的支持下,才再度开建两艘重型巡洋舰。这就是“伊吹”级。

图1.  1945年9月25日,美国海军技术调查团拍摄的停泊于佐世保的“伊吹”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1945年9月25日,美国海军技术调查团拍摄的停泊于佐世保的“伊吹”号

既然是临战之际的应急产物,自然容不得日本人从容设计研发。因此“伊吹”级只能是基于之前的“最上”级的有限改进型。具体而言,“最上”级与“伊吹”级的关系,类似于航母“飞龙”与“翔鹤”的关系。前者在设计时仍然受到国际条约的束缚,因而不得不做出某种妥协。后者则是在摆脱了条约的限制之后,出现的最终的完善版本。

“伊吹”具有与“最上”一致的主炮布局。总共五座炮塔,前三后二。且前部炮塔的炮口全部指向前方,而不是像“那智”和“高雄”那样采用金字塔布局。由于不再需要遮遮掩掩,可以直接采用重型巡洋舰级别的主炮,而无需再像“最上”那样,先装155口径,然后再换装升级。四座双联装127毫米副炮的布局也大体萧规曹随。至于日本人一贯看重的鱼雷武备,也只是稍作加强。“最上”配有四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而“伊吹”升级为四座四联装版本。但是两者的鱼雷搭载数是一样的,都是24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重巡洋舰形态的“伊吹”号完成模型

“伊吹”的改进主要集中在船体、轮机、以及装甲防护方面。日本人虽然在此之前有7年的空窗期没有设计新式重型巡洋舰,但是他们也并没有闲着。事实上,30年代横跨了条约时代和后条约时代。这样的过渡时期使得日本海军舰政本部和各大造船厂异常忙碌。此外还要再加上应对“第四舰队事件”带来的种种冲击。

“最上”级最初以轻型巡洋舰的面貌出现。因而吨位被要求控制在8500吨。为此日本人不得不采用还不成熟的焊接舰体。同时在舰体上层建筑中采用铝合金材料。但是这类极端措施的后果,在“第四舰队事件”中暴露无疑。于是“最上”级还得返厂改装。要等到1938年才能全部完工,正常服役。此时其排水量已经飙升至11000吨。

图3.  同样由美国人拍摄的空中俯视照片。“伊吹”的旁边停靠着一群波201型小型潜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同样由美国人拍摄的空中俯视照片。“伊吹”的旁边停靠着一群波201型小型潜艇

充分吸取教训的“伊吹”级,则直接将排水量放大至12000吨。其船体外形基本继承了“最上”级。但是内部的动力系统更加紧凑。由于技术性能不断提升,日本重型巡洋舰搭载的锅炉数量不断减少,同时不至于损失输出功率。早期的“那智”和“高雄”都安装了12台舰本式锅炉。“最上”减少至10台。航速依然能维持在35节。“利根”降至8台。航速不变。因此最新的“伊吹”基本继承了“利根”的动力系统。类似的,“伊吹”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利根”的防护结构设计,即用一个覆盖面更大的防鱼雷隔舱,将舷侧主装甲带包裹起来。

由于并没有采用任何突破性的新技术,“伊吹”的初步设计方案在1941年7月宣告完成,然后在11月6日的军令部与海军省的联席会议上获得通过。由于时间紧迫,军舰的细节设计和施工图纸全部打包给承建单位,自行完成。这项工作耗费了大约半年时间。最终,“伊吹”号于1942年4月24日在吴海军工厂开工。其姊妹舰则在6月1日爬上了三菱长崎造船厂的船台。但是在这半年期间,海战形式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大量且集中使用航空兵力,日本海军已经成为时代的领跑者。然而这种革命性的变化,却没能在一艘即将新建的巡洋舰上得到反映。“伊吹”的防空火力依然与前辈一样,非常有限,只有四座双联装25毫米高射炮,以及两挺重机枪。

由此可见,在一个一切顺遂的环境中,人们普遍还是愿意根据原有的习惯办事,根本没有什么想要先知先觉的觉悟。如果有创新,往往也是环境压力带来的产物。并且只要能够有效应对压力,人们还是会本能地选择继续苟且凑合。只有当响亮的耳光传来,人们才会惊觉警醒。对日本人而言,这个时刻当然是在中途岛。

在一个需要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新时代,作为重型巡洋舰的“伊吹”的尴尬,就凸显出来。1942年6月30日,停工命令传来。显然,高层的大人物们需要时间讨论这艘军舰的前景。但是按照官僚衙门的习惯,这样的讨论往往需要在多个部门之前反复协商,耗时漫长。然而战争不等人。必须拿出临时解决方案。于是一个月之后的7月30日,高层又下令,鉴于三菱厂的代号为301的船体,因为开工较晚,建造进度有限,因而直接在船台上解体。而在吴工厂的“伊吹”号,因为该舰的工程进度更高。如果也要拆毁,还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选择继续完工船体,尽快下水,以便空出船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美国人于1945年11月7日拍摄的照片。除了停靠的小型潜艇以外,注意航母高射炮平台外形。这些平台本应该被加工成半圆形。但是现在被用平直钢板拼接而成。这是战争后期诸多简化施工措施之一

这项工作最终于1943年5月21日完成。然而到7月份,进一步的建造工作再度暂停。因为现在到了必须决定该舰前途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