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法艺术中点线节奏的构建,不仅仅依赖于运笔技巧,更得益于墨色运用的巧妙。

如同画家在浓郁灵动的墨色世界里创造出生机勃勃、空灵变幻的艺术境地一般,中国书道家亦深谙墨与气的紧密联系,认为墨的世界即是气的宇宙。"氤氲"这一概念,源自对天地间阴阳二气交融互动所形成的混沌、动态之美学表达,它寓言了万物根源之气尚未分化前的运动状态。墨色通过其丰富的变化,能够幻化出充满生机的艺术天地,而这与中华传统的气化哲学理念息息相关。

在书法实践上,墨气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墨色的浓淡交替、干湿对比以及涨墨效果等技法上。倘若脱离了这些墨色变化手法,墨气便无法显现。书家在创作时格外注重调墨的过程,水与墨的融合至关重要,其中水为无形,墨为有质,清水澄澈无色,浓墨则饱满至极黑。书法就是在水与墨之间的交融转化中,展现出墨气的流淌聚合,呈现出水墨交融、墨韵弥漫的艺术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法理论中提及的“墨分五色”观念,深受五行哲学思想启迪。古代中国的哲学家们按照阴阳五行的原则,将色彩归纳为青、赤、黄、白、黑五种基本色调,它们分别与五行(水、火、木、金、土)相对应,代表着自然界及社会人文的多元面向,并构建起相互交织的深层联系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沈宗骞

基于五行哲学,东方文化将五色视为宇宙的基本颜色,清代学者沈宗骞曾阐述:“五色源于五行,故称正色,而由五行相互融合衍生出的颜色则称为间色,均为天地间自然造化的美学表现。”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界存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音,物质可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行,颜色亦不出五色(红、黄、蓝、白、黑)之列。

回溯历史,在唐代以前,书法作品对墨色的应用以浓墨为主,“一点如漆”被视为极致表现。然而到了唐代,书法界开始重视墨色的多样变化,欧阳询提出:“墨色过淡则失神采,过于浓厚则阻碍笔锋运行。”孙过庭也说:“干燥之余仍显润泽,将浓之际恰到好处地转为枯涩。”他们倡导浓淡适中的墨色美感。尽管在宣纸广泛应用于书法之前,淡墨的韵味在绢素和麻纸上难以充分展现,往往因淡而显得缺乏精神,因此实际书写中仍然以浓墨为主,期望墨色能够长久如漆般鲜艳,避免扩散褪色。

随着水墨画中“墨分五色”理念渗透到书法领域,书法的墨色处理变得更加细腻且富于层次感,水墨的微妙洇渗在墨气升腾之间揭示了万象世界之神秘。书法追求“墨气凝聚于纸面”,气虽无形,却可通过墨色的流转变化得以视觉化和深化,使之从无形转化为有形。毛笔的力道与节奏内蕴于心手合一之中,非经年累月的笔墨修炼难以体悟;而墨的氤氲变化,则能在瞬息之间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气韵世界,使得气韵可观,激发强烈的审美享受。

尤其在书法史的明末阶段,墨法的研究与发展达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诸如董其昌、王铎、傅山等书法家极大地拓宽了书法的墨色疆界,让人们眼前一亮。董其昌的书法以其超凡脱俗、淡雅宜人的墨色变化独步一时;王铎、傅山的笔法则狂放恣意,墨色应用大胆泼辣,饱墨渴笔并举,任意挥洒,展现出天然去雕饰的生动趣味。

从追求浓墨传神到发掘淡墨韵味,再到实现浓而不滞、淡而不浮,直至达到水墨交融、溢出字外的艺术高度,书法的墨色演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书法艺术随时代变迁的特色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