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向着大别山区挺进,三纵的一名副司令员趁此机会回了一趟老家湖北省黄安县。

当这名副司令员走到熟悉又陌生的村庄时差点迷了路,按照脑海中仅剩不多的少时印象,找到了一座似曾相识的旧房子。在房子门口,坐着一位穿着破衣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

当老太太见到穿着军装的副司令时,怯生生地问道:“长官您找谁?”

这位老太太不是别人,正是这位3纵副司令员的亲生母亲,此时距离副司令员离开家乡参加革命,已经整整过了18年了。

这位让母亲说出“长官您找谁”的副司令员,就是开国少将郑国仲将军。关于郑国仲的故事,还要从1913年的湖北黄安(今红安县)讲起。

不辞而别,参加革命

不辞而别,参加革命

湖北黄安县地处大别山南麓,东邻黄冈麻城,西通孝感大悟,南达武汉黄陂,北接河南信阳。

正是因为地理位置比较重要,自黄安于明代建县以来,几乎历史上爆发的每一次农民起义或者军阀混战都会波及到这个小县城,连年战乱加上地贫人密,使得黄安县人大多都很贫穷。

1913年,黄安县七里坪郑家塘茅屋岗内的老郑家,迎来了第二个儿子,虽然家中添丁是喜事,但是一家四口全靠不足一亩的贫瘠土地养活,如何吃饭更加成了个问题。因此,郑家人并没有开心多长时间就再次为将来的生活发起愁来。

出生在这样一个贫困家庭的郑国仲,很明显是不可能有上学的机会的,自懂事起郑国仲就每天帮着家里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在他十岁的时候就被父母送给一位裁缝当了学徒,学了一手裁缝手艺,家里人想让他借此养家糊口。

结果等郑国仲出师后悲哀的发现,乡亲们平日里过得太过艰苦,一件衣服穿十几二十年是常有之事,谁有那个闲钱去找郑国仲做衣服呢?

就这样,切实体会到了“毕业即失业”的郑国仲出师后没多久,就回到了家里继续帮着家里人下地干活。就在郑国仲逐渐以为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的时候,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爆发了。

对于指不定哪天就可能饿死的贫苦农民们而言,一句“打倒地主,吃红番薯”的口号,比任何的革命宣传口号都实在,一批又一批的黄安县人纷纷投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郑国仲的堂哥郑国尚就是其中一员。

郑国仲本想和堂哥一起去参加红军,替穷人打天下。结果因为他只有14岁,所以父亲和母亲坚决不同意他去参加红军,郑国仲只得一边种地一边生闷气,想着等自己长大了一定和堂哥一起去参加红军。

转眼间1929年的春天到来了,这一天郑国仲正在地里干活时,突然看到村子里的几名年轻人正急匆匆地向村口跑去,郑国仲问他们干什么去,为首的一名年轻人朝着他做了个“嘘”的手势,然后跑过来压低声音说道:“红军来招人了!我们去参加红军去!”

郑国仲听后,将手里的锄头往地上一扔,就想跟着他们一块去参加红军去,结果跑了几步郑国仲想到自己还没给家里人打声招呼,他有心回去跟父母说一声,但是又担心父母会和两年前一样禁止他去参加红军。

知道自己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来了的郑国仲,在权衡了很久后,对着家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头也不回地向着村口跑去。

郑国仲的父母一直等到傍晚也没有等到儿子回来吃饭,怀着不安的心情来到田里只找到一把丢在地上的锄头,郑国仲的母亲险些昏了过去,她以为儿子这是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了。

就在夫妇二人不知如何是好时,他们发现村子里还有几户人家也丢了孩子,正在村子里呼叫孩子的名字。这时,一位刚从外面回来的村民气喘吁吁跑了过来,对大家说道:“我刚才遇到你们的孩子了,他们让我跟你们说一声,他们去参加红军了!”

抗日战场逞英豪

抗日战场逞英豪

郑国仲参加红军后不久就顺利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参加了多场重要战役,并接连得到升迁。抗日战争爆发后,郑国仲已经成长为了八路军中的一名铁血战将,先后参与了阳明堡战斗,狼牙山战斗等著名战斗。

郑国仲也因功升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他手下的三位营长也不是一般人,一营长李德生、二营长张天恕、三营长马忠全,新中国成立后全都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1940年,日本侵略者为了彻底“消灭”活跃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开始对我华北抗日根据地实行所谓的“囚笼战术”,我军为了打破敌人设置的“囚笼”,巩固蒋介石的抗日信念,于1940年8月20日发起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线,第2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继续摧毁敌人主要交通线同时,一同摧毁日寇深入我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第三阶段任务则是对“扫荡”日军予以坚决还击。

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期间,郑国仲带着769团的战士们和14团孔庆德部驻守阳泉火车站西边不远处的狮脑山时,与由日寇片山省太郎率领的独立第四混成步兵旅团进行了一次长达7个昼夜的战斗,总共击毙击伤敌寇400余人,为我军取得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全面胜利立下了首功。

八路军总部和129师的首长们对狮脑山战斗非常满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连续向全国发了四天的捷报。八路军129师参谋长李达就曾骄傲地说道:“守卫狮脑山的部队发扬勇敢战斗的作风,顽强作斗,他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不仅说明我军攻如猛虎,而且守如泰山,大杀了‘赫赫皇军’的威风!

百团大战打响一个半月后,随着我八路军对日军造成极大的破坏,原本还想着在华北地区“大干一场,尽显才华”的日本华北方面军中将司令官多田骏倍感憋屈,疯狂叫嚣要对八路军进行“加倍还击”,还要“活捉彭德怀、左权”等八路军领导人,以图“彻底消灭八路军抗日根据地”。

在多田骏的指使下,数万日寇自1940年10月6日起,对我抗日根据地发起了大规模的报复性“扫荡”,灭绝人性的日寇在“扫荡”过程中执行“三光政策”,见人就杀,见房就烧,见粮就抢,不但将老百姓家里的锅碗瓢盆、锄头爬犁砸毁砸烂,还将村里的水井用土填平或者直接下毒。

针对如此丧心病狂的日寇,我八路军决定对敌展开反击,百团大战正式进入第三阶段。在百团大战第三阶段中,最出名的战斗无疑就是关家坳战斗,而郑国仲所率领的769团就是强攻关家坳的主力部队之一,奉命从西北方向敌军发起进攻。

相比起其他进攻方向,从西北进攻关家坳比较困难,因为部队要爬一个约20米的陡崖,在邻近崖顶的地方还有一个突出的壕坎,想不被敌人发现就爬上去是十分苦难的事情。

当769团突击部队爬上陡崖到达壕坎附近后不久,就被敌军所发现并,对我军进行了火力压制。

我军突击部队兵力有限,无法突破敌人的封锁,同时上山的路只有这么一条,后续的部队也上不来,战斗就此陷入了僵局。

眼见突击部队被敌人压制得抬不起头了,郑国仲不由得十分着急,就在此时,在769团指挥所观察战斗的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突然放下望远镜,问郑国仲道:“壕坎上面的斜坡是土质的吗?”

郑国仲回答道:“是黄土坎。”刘伯承点了点头说道:“挖地道,通上去!”刘伯承的这番话,让郑国仲顿感茅塞顿开,他立马组织部队对敌军发起佯攻,营造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消灭敌军的假象。

日寇果然上当,注意力全部被吸引了过来,之后郑国仲组织部队挖通了前往关家坳山顶的地道,部队顺利的直插敌人的心脏地带消灭了大量的敌军,为抗日根据地内的军民狠狠的出了一口气。

十字岭危局

十字岭危局

1942年春天,日军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及其幕僚制定了一份所谓的“晋冀豫边区肃正作战计划”,即臭名昭著的“C号行动”,打算将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及129师师部“一锅端”。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岩松义雄专门抽调了一批有丰富特务经验的日本兵组成“特别挺进杀人队”,靠着他们找到了我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大致位置。

大喜过望的岩松义雄立即于5月14日调遣七千余人的部队,配合飞机大炮以所谓“铁壁合围”的方式,对我抗日根据地发起了大规模的“扫荡”。

当时八路军前方总部的兵力并没有多少,除了一小部分的警卫部队外,能战部队只有郑国仲的769团。靠着一个团的兵力,既要保卫彭德怀、左权、罗瑞卿等八路军重要首长,又要和装备精良的日寇进行斗争,这一作战任务无疑是十分艰难的。

彭德怀、左权等首长经过认真分析后认为,只有在敌军的包围网彻底完成之前转移出去,才可能有一线生机。

掩护总部突围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郑国仲和他的769团的身上。当彭德怀面色凝重的将任务告诉郑国仲后,郑国仲迅速郑重地回答道:“769团就是拼至最后一人,也要掩护总部安全突围!”

之后,郑国仲率领主力部队按照左权拟定的计划,抢占了南艾铺与北艾铺交界地带的十字岭。

十字岭海拔1000多米,山岭纵横状若“十”字,岭西属于山西辽县(后改名左权县),岭东属于河北涉县,是山西和河北的交界处。可以说,只要我军能牢牢守住十字岭高地,那么我军不管是退还是守都能应对自如。

郑国仲率领部队到了十字岭后,立即命人将部队携带的山炮埋到山上,准备阻击敌军。

很快,日寇就发觉了十字岭的重要性,不顾一切地对十字岭发起了疯狂攻击,面对敌人不要命的攻势,郑国仲指挥部队沉着应对,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为八路军总部顺利转移争取了大量时间。

彭德怀及总部机关顺利突围后,郑国仲也奉命指挥部队开始突围,经过激烈战斗后,顺利的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可惜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指挥最后一支八路军部队突围时,被敌人炮弹击中当场牺牲,年仅37岁。

双亲见面不相识

双亲见面不相识

1946年8月,国民党反动派在进攻我苏皖边、晋南两解放区的同时,调集了大量兵力对我中原突围的解放军部队展开了围追堵截。为配合中原、苏中解放军作战,我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的指挥下发动出击陇海铁路战役,先后攻克5座县城,消灭了1.6万余名敌军,在这期间,原晋冀鲁豫野战军三纵九旅旅长郑国仲因功升任三纵副司令员。

1947年5月4日,中央军委指示刘伯承、邓小平,命他们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独立经营中原地区,准备向大别山区跃进。

1947年8月上旬,刘邓大军正式向大别山区挺进。

随着部队距离黄安县越来越近,郑国仲逐渐产生了近乡情怯的情绪,整整18年了,自从郑国仲不告而别参加红军,一直没空与家里取得联系,他甚至连父母如今是否还健在都不知道。

郑国仲越想心里越苦涩,跟部队请了一个假后,孤身一人骑着马向着老家七里坪郑家塘茅屋岗赶去。

当郑国仲赶到茅屋岗时已经是黄昏时分了,18年了,村子和郑国仲离开时变化很大,看着眼前陌生的景象,郑国仲感觉自己似乎迷路了。

靠着脑海中残留的印象,郑国仲慢慢地牵着马走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破旧房屋前。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穿着破旧衣裳的老太太,正坐在门槛上望着远方,似乎在等什么人。

此时郑国仲对父母是否健在并没抱多大希望,他扫了老太太一眼觉得没什么印象,心里更生凄苦,觉得父母可能不在了,房子也被别人占了去。

郑国仲将马栓在附近的一棵树旁后,朝着房子走去,他想再看一看曾经的家,顺便跟现任屋主打听父母的现状。

老太太察觉到了动静,扭头一看发现是名穿着军装的陌生军人,于是怯生生地问道:“长官您找谁?”

心情不佳的郑国仲没有回答老太太的问题,老太太见状接着问道:“您是想喝水吗?”郑国仲点了点头,继续向屋内走去,老太太见状也没管他,仍然坐在门口眺望远方。

走到里屋后,郑国仲看到屋角边有一位身材瘦小,满脸皱纹的老汉正在烤火,那老汉见到郑国仲后慢慢站起来,带着一丝戒备的问道:“找谁?”郑国仲仔细地打量了这老汉一眼,虽然看起来有些眼熟,但与记忆中高大的父亲并不相像,于是主动跟老汉打听起来这个房子“原主人”的情况。

眼见老人听完自己的话后,对自己的戒备更深了,郑国仲主动将自己的小名,和当初参加红军时的场景讲了一遍。讲着讲着,那老汉突然紧紧地抓住了郑国仲的肩膀哭了起来,原本一直在门口坐着的老太太也不知何时走了进来,看着郑国仲默默流泪,嘴里念叨着:“儿子回来了,儿子回来了····”

郑国仲马上就明白了过来,他“扑通”一下给两位老人跪了下来,然后流着泪喊道:“爹!娘!不孝子回来了!”

之后,郑国仲和母亲抱在一起哭了起来,父亲也在旁边激动得直流泪。三人情绪平稳了下来后,郑国仲擦了擦眼泪,将自己这些年来在解放军中的经历讲了一遍,二老对此又是骄傲,又是心疼。这时,母亲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说道:“光顾着哭了,忘了大事了,你还没吃饭吧,娘这就给你做饭去。”

郑国仲听后猛然想起来部队还要行军打仗呢,赶紧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拉住母亲的手说道:“娘,儿子这条命已经给解放军了,现在还要去前线打仗,没时间吃饭了,等解放了,我一定好好孝敬您和爹!”之后,郑国仲将自己身上带着的所有津贴全部拿了出来放到桌子上,对二老说道:“ 爹,娘,儿子走了!”

之后郑国仲双膝跪地,“嘭!嘭!嘭!”给二老磕了三个响头后,离开家门跨上马向着部队赶去。

开国少将郑国仲

开国少将郑国仲

部队挺进大别山后,郑国仲率领着部队在张家店战役中歼灭敌88师师部及第62旅共计5300余人,创造了三纵第一次成建制消灭敌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辉煌记录。后来,郑国仲又参与了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等重大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郑国仲奉命率领部队于1950年7月赶往山东青岛组建海军青岛基地。对于郑国仲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毕竟他成长于大山之中,除了渡江战役时坐过小船外,这辈子基本上没坐过舰艇,但郑国仲对此毫不畏惧,靠着顽强的毅力硬生生的掌握了海军相关的知识,并于1951年被任命为青岛基地第一副司令员。

工作繁忙的郑国仲虽然没有时间回家乡探望父母,但他每个月总会从自己的工资拿出一部分来,邮寄回老家供奉二老,不能在父母身边陪父母颐养天年,是郑国仲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1992年1月11日,开国少将郑国仲将军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