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 介 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严文钰教授 1926年生,重庆市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又经上海医学院师训班培训,回上医卫生系工作,主要从事食品毒理及微量元素教学及研究。 1962年严文钰参与编写《农村卫生学》。1980年严文钰参编《实用内科学》。80年代初,为探寻高科技的食品保存方法,在卫生研究所的协调下,我校和原子核研究所、工业卫生研究所联合开展了辐照食品安全性的研究。在预防医学科学院的协调下,由严文钰教授牵头开展了辐照食品安全性的随机双盲现场实验。试验结果揭示,辐照是一种可靠安全的食品保存方法。其后,在其他地区单位所进行的重复试验,均得到一致结果。另一有价值的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是未发现人体血液中二倍体和三倍体增加。辐照的安全性认可和在食品保存中的推广应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食品、轻工业出口贸易中的食品保存难题。该研究“辐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1986年获得了卫生部的甲级奖。 1989年至1991年,严文钰教授带领教研室与上海15个区县卫生防疫站、6个相关食品公司组成协作组,和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联合先后对十多类食品,一百多个品种,近千个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的检测,提供了上海7-70岁人群血清中各种微量元素的数据和上海市售食品微量元素数据,其结果作为上海市地区人群血清中微量元素的正常值参考范围,这是全国首次微量元素检测的科研成果,严文钰教授的研究于1993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下文由严文钰教授亲自撰写,总结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心得与经过:

清风两竿竹——我与微量元素

严文钰

1946年我离开山城重庆,随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回上海继续求学。1951年毕业时,卫生部通知我们班级的全体毕业生都调至相关医学院校的师训班学习,然后分配。我被分配到一个从没有学过、又很陌生的卫生专业(预防医学)。经过上海医学院培训,结业后先到浙江,后又回到上医卫生系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 当了一名助教,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步入了老年,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为学有专长的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不善言词和交际,但对工作是认真负责的;我对生活的要求不高,也不太喜欢时髦,但较有生活规律,至今仍保持着学校的节奏;很少参加出头露面的事,多数时间埋头于自己的工作,或编写一些专业书籍,在一段时间里担任了几种刊物的编委和编辑工作。

这些年来,我虽然先后获得过国家教委、卫生部、上海市及学校的几项嘉奖,但使我深深难忘的是1993年从 《上海地区人血清与食物微量元素研究》 获得卫生部的科技成果三等奖。 这是我退休后所做的一项工作。

我接触微量元素,是在1975年参加《辐照食品安全性评价研究》时开始的。当时接触到一些微量元素知识,觉得很新鲜,培养了兴趣,阅读和收集了一些有关资料,逐渐地了解到在不同的地区土壤环境中,只要施用一点点微肥(微量元素肥料),便可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炼钢时,只要加入少量的某种微量元素,就可得到相应的特殊钢材;医学中应用微量元素也很广泛,如在伤科的药物中,无论是中医或西医,加入一点微量元素“锌”,就可明显地促进伤口的愈合……特别是有些微量元素和肿瘤间的密切关系,真叫人爱不释手地去探讨。这些知识,激发了我去深入了解微量元素与健康关系的热情。我虽然退休了,仍继续辅导了一名研究生进行“上海地区人血清及食物中微量元素研究”的课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国民经济还不够发达,当时对营养与健康的关注远不如今天。因此,研究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困难还真不少。为了使微量元素研究工作有些价值,我们经过多方努力,邀请了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一些区、县卫生防疫站和蔬菜、水果、禽蛋、食品、杂货、水产等食品公司共同组成一个科研协作组,分别自筹经费,分担一定的调查和研究项目,我们负责设计和协调。经过两年艰辛工作,终于完成了上海市售16类食品、106个品种、639 检样的29种微量元素的检测,共获得了18531个数据。人血清则按年龄、性别分为32组,1989年完成第一批20组、417份血样、17种微量元素的检测;1991年完成第二批12组、246份血样、17 组微量元素的检测,合计血清有11271个数据。当时微量元素的检测费用极高,协作组全体人员忍辱负重,历尽艰辛地克服了种种困难,齐心协力,互利合作,解决了全过程中的各种难题。最后得到的数据成为当时国内较为完整的一份上海市市售食物微量元素的参考资料,受到各方的关注与重视,并在 1993年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在微量元素资料日益增加和备受关注的情况下,我于20世纪 80年代末试着为我校研究生开设一门“微量元素与健康”的选修课;并继续不断地收集有关文献和资料,整理成一份约三十万字的讲稿。鉴于当时微量元素资料难觅,曾试图出版,但考虑到自己的知识面太窄,实践工作更加微不足道,稿件中存在的缺陷和错误一定很多,为了不误导读者,曾恳请一位专门从事微量元素的专家给予指导和修改,承蒙接受。但事隔一年后得到的回答是:“内容涉及面太广,无力完成合作”而将稿件退回。当时,我情绪波动,放弃吧,太可惜了,有点不甘心;出版吧,质量不高,而且困难重重,无法实现。在书柜中静静躺着的书稿,是我的所爱,是我的心血,是对人们健康有用的东西,我一定要在我有生之年想方设法把它奉献给人民大众。

但想到即使将稿件整理好了,可没有钱,哪能出版,真无可奈何!此时的我难受、难眠,每想到书稿将长期在书柜中闲置,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多痛心呀!在一位挚友的启发和鼓励下,我终于鼓起勇气找上了上海市微量元素学会。请求他们的帮助,学会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我,我也当场坦然申言表明自己的态度,愿意无偿地献出书稿,供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审查,供修改或重新组稿时参考之用。学会出面主编,我不要任何利益,只要求这书稿能以适合读者需要的面貌出现,我的心愿就满足了。近两年学会组织了许多专家进行工作,此书将可能在年底以科普读物的形式面市,书名为 《微量元素与营养的保健》 ,20万字的规模。我正在痴心地企盼着!

退休后的日子飞逝,转眼间就过去了十多年,这些日子除了为出版社作些稿件的修改与编辑外,很少涉及其他工作。友人曾邀我去南方发展,也有人要聘我作顾问,均婉拒了,一直坚持着改稿、审稿工作,直到1998年因肠癌手术后逐年减少工作量,到2002年方全部辞掉工作。自1968年发现心脏有病,多次昏厥急送医院抢救,1975,1995及1998年又三次施行较大手术,再加上脊椎、眼睛等疾病,说实在的,要不是因病患多,真舍不得丢掉我熟悉和热爱并从事了一生的工作呀!

清风两竿竹,明月一亭松。 这是我家乡一位老人送给我的座右铭,我的暮年,也就这么地生活着。

本文刊登于《旦园枫红》——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老有所为”纪实一书107~110页。

文案丨汪梦旖

编辑丨俞中异

审核丨高翔 孙亮

文章来源:复旦营养 已授权《中国临床营养网》转载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

截止到 2024 年 4 月 27 号上午 8:00 时,本平台关注人数为:371369 名。更多信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