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14日,一位走过整整一个漫长世纪的中国老人,在美国四季如春的美丽的檀香山逝世,他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张学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的文治武功,拯救中华民族之命运于危难之际,他的功勋,必将在历史上永放光芒。

中东路事件,张学良捍卫了国家主权,虽然力不从心,以失败告终,但其忠心可嘉。

中原大战,张学良帮助蒋介石奠定了其政事、军事领袖之地位,结束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皇姑屯事件,张学良背负国仇家恨。东北易帜,维护了国家形式上的统一。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果断地处理了中村事件,维护了国家主权,西安事变,更是迫使蒋介石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挽救了四分五裂的我国,挽救了中华民族。

从军露角敢易帜,调停大战忆伤痕

张学良自 18 岁从戎以来,以旁人难以企及的速度由团长、旅长、军长攀升至军团长,统率着奉军最精锐的部队。

作为长子,张作霖亦有意培养其接班人,张学良的军政地位自是水涨船高,有着较为出众的军事指挥能力。

1928年,张学良成为东北的最高领导,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东北的快速发展,包括经济、文化、军事和教育等各个方面。

他引进了欧美资金,修建了道路和港口,并公然反对日本的干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1929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经济危机,日本为了转移经济危机的压力,决定向外扩张,首要目标就是东北地区。

经过反复考虑,张学良不顾日本的威胁和阻挠,发出全国通电,表示愿意遵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改变党的旗帜,他这样做是为了东北人民的生存,也为了国家的发展。

东北易帜之后,中原之战,张学良把奉军的精锐部队,甚至把东北所有的军舰、坦克、飞机,都毫无保留地借给蒋介石和我党进行斗争。

可是,他始料未及的是,敌军来了,自己的蒋兄长却不让自己反抗,自己即使想反抗,恐怕也是有气无力;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从此离开东北的他,再也没有踏上自己深爱的故土,直至终老。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让东北三省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而张学良作为当地的最高指挥官,也下令不抵抗,撤回关内,东三省全境就这样拱手让给了敌军。

事变后,张学良派遣何柱国率九大队守卫山海关,试图将敌军阻隔在万里长城以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1933年1月,日本军队进攻山海关,不久,山海关失守,接着,热河也沦陷了,虽然热河抗战失败的原因复杂,但是张学良难逃其责,遂提出下野。

兵谏长安转乾坤,身陷囹圄终不悔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时间来到了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终于到达了陕北,长征始于1934年10月,当时八九万红军从江西瑞金根据地出发,经过了漫长的路程。

在长征途中,他们穿越雪山、草地、金沙江,还进行了一系列困难的战斗,不仅遭到了国民党的重重包围,还经历了上空飞机轰炸、地面追堵的磨难。

在长达两万里的道路上,他们纵横十一省,一路披荆斩棘,最终红旗飘扬,荣耀凯旋于陕北。

蒋介石下令张学良和杨虎城趁着我军立足未稳之际与我军激战,想要一举消灭我军。

不过,东北军与我党斗争三战三败,这让张学良也明白,与我党斗争始终是不利于国家的不利于自己的,于是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在慎重考虑后,果断地选择了抗日,而非自相残杀。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经过苦谏、哭诉、劝谏,向蒋介石进言,挟天子以令诸侯,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突然爆发的西安事变,震动了整个神州大地,也震动了整个世界,引起了海内外的强烈反响。

一些大国纷纷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出发,表达了不同的态度,对这一事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我党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审时度势,使西安事变以和平结局,使当时全国各地的财力、物力、人力都开始向抗日转移,为整个民族的抗战打下了基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导致国共矛盾加剧。

但是在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开始重视民族大义,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张学良在推动全国人民共同抗战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安事变让国共两党重新走到了一起,救党于水火之中,救国于水火之中,救中华人民于水火之中,共同达成了国共双赢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时期,中国各族人民携手抗击侵略者,团结奋斗,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唯恐节外生枝,恐怕万一蒋介石生命危险出了差错,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血气方刚的少帅决定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

然而,到达南京后,在蒋介石的天下,戒备森严刀光剑影,张学良再也插翅难逃

立即被交给军事法庭审问,面对判刑、特赦、“严加管束”,张学良坦然面对。

这个严加管束实际就是遥遥无期的监禁,开始软禁于孔祥熙公馆,后迁移到浙江奉化雪窦山南麓,英雄捶胸顿足仿佛是关在铁笼子的一头雄狮。

西安事变后,英雄一去不复返,落狱五十春秋

西安事变留给我们太多的沉思与思考。弘扬爱国精神,团结精神,追求统一精神,追求和平精神,以及民族大义当前,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

可以肯定地说,张学良是非常热爱祖国和他东北的家乡父老。

做事诚实认真,而且敢作敢为,绝不推诿。他起初准备学医救人,但是由于他父亲的反对,他在 19 岁就进了讲武学堂,毕业之后入伍从军。

他参与中原之战、中东路之事、东北易帜以及后来的西安之事,可见他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三不为版图之扩张,他不过是为祖国免受外族侵扰而已,当然也有自保的成分,不过,这也不足为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师生将帅重会晤,张吕学良连正操

1990年李某人被推举为“掌门人”后,他没有什么理由再管张学良,于是,可以“出国”的张学良正式恢复自由身。

张先生夫妇于是于1991年两次赴美探亲,并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愿意到大陆看看能否再为祖国做点什么。

与此同时,无论是内地的东北父老乡亲,还是我们的大陆领导人,都对张学良的回归表示十分欢迎。

邓颖超同志多次给张学良先生写信,表达了党中央希望他回内地看看的愿望。

受党中央委派,1991年5月26日下午,吕正操一行乘联航班机由旧金山飞抵纽约会见张学良。

1991年5月29日的清晨,吕正操到达了张学良的住所,刚刚走出电梯,他就看到张学良已经在门口等候多时了。

尽管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的时间,但张学良仍然轻易地认出了吕正操的面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分离,两人再次相见心情都异常激动,他们紧握双手,四目相对,沉默片刻,然后彼此问候,最后进屋落座。

吕正操来到了张学良的住所,将邓颖超的信递给了张将军,并向他转达了党中央领导的问候。

当张学良看到邓颖超的签名时,他说:“周恩来我很熟悉,这个人很好,请代我向邓女士问候。”

他随后沉思片刻,表示他非常想回到祖国大陆,但是现在时机不合适,他不想让自己的个人事务卷入政治问题中。

看完信,张学良认真地把信叠起来,放进口袋。

吕正操怕给他带来麻烦,就问他信带在身边方便不方便,他回答:“不碍事,没什么关系。”并表示要写回信,不久,他给邓颖超亲笔复信,其中写道:“寄居台湾,遐望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

吕正操还向张将军介绍了东北军旧部万毅、卢广绩、宋黎等人的和我党斗争经历和东北军抗日的一些故事,描述了家乡海城新中国建立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听得很认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正操征询张将军对父母陵园管理有何意见,张将军明确表示,对父母合葬很满意,不必再费神迁坟。

谈话后,吕正操和张学良一道,驱车前往山王饭店,参加张闾芳为张将军举行的91岁祝寿宴会。

席间,张学良又关切地询问广东等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他说:“我这一辈子就是没去过广东。”还问到裘盛戎、杜近芳等京剧名角的情况,说:“我回家能否听杜近芳唱戏?”

吕正操答:“可以安排,没有问题。”这句话逗得众人捧腹大笑。

张、吕后面的会见,是在李道豫大使别墅。

5月31日和6月1日晚上,旅美华侨先后两次为张学良举行祝寿宴会,吕正操敬送的贺幛被张学良特别挂在6月1日聚会大厅的显眼地方,正式向外界透露吕正操赴美为他祝寿的消息。

阎明光代表大陆亲朋故旧出席了寿宴,张学良悄悄地托她转告吕正操,希望再见面谈一次。吕正操遂请张将军于6月4日下午,到大使别墅做客。

6月4日下午4时许,张学良在阎明光、张闾蘅陪伴下来到别墅,给吕正操带来一包台湾产的凤梨酥。

这次谈话的范围更广,从过去、现在到将来,从经济到人物,张学良一一随口道来,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又向吕正操介绍了许多台湾的情况。

谈到蒋家,张学良说:“现在蒋家的势力过去了。我批评蒋先生的失败,主要出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戴笠,一个是何应钦。蒋先生要是放松点,把那些杂牌军队都接收过来,就不至于这样。”

交谈中,张学良尤为关心祖国的统一问题。他说:“我看,大陆与台湾将来统一是必然的。两岸总不能这样长期下去,中国总有一天会统一,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张学良将军希望了解大陆对台湾的政策,然后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台湾当局。

张学良表示,愿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尽一份力量。

纽约会晤,虽未免短暂、仓促,但张将军与吕正操无所不谈,涉猎颇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分手时,张学良依依不舍,告诉吕正操,他也许会去洛杉矶与美国领导者布什见面,如果成行的话,希望在洛杉矶再次相聚,但由于种种原因,张将军未去与布什会面。

安居异邦思乡愁,星陨长河千秋憾

回台湾后,张学良请王冀做他的特使,先赴大陆,与有关部门私下沟通。

对于大陆之行,张学良提了三个条件:一是不要搞欢迎仪式,二是不见记者,三是不要搞恭维。

大陆方面立即回复表示同意,然而,张将军为什么直到去世也没能回到大陆,最终陨落夏威夷呢?

第一是政事期望落差所致。

张学良的近乡情怯也有个过程,他本来“想极了”回东北,这是人情之常,但因长久政事禁铜带来的敏感,他又刻意宣称希望不涉政事意义,结果反使这种政事禅机把他给弄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其实很在乎政事意义,他在90大寿时说:“国家有用,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希望为国家尽点伏枥之功的。

第二是政事环境的干扰。

张学良常说,他是远离政事漩涡的“闲云野鹤”,“采菊东篱”的老翁,没有特权的普通人。但其实不然,幽禁期间,他矢志不渝,非常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自由”之后,仍然表示,只要国家需要,他将像年轻时一样尽心尽力。两岸的形势越缓和,他回家的条件就越成熟

第三是个人性格与家庭方面的原因。

张学良一向是把政事问题与个人友谊分开的,他重情讲义,始终如一。

为救国,他发动西安事变,为顾大局,在蒋介石口头答应所提六项政事条件后,就不顾一切地送蒋回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蒋介石的“家法”使他失去终身自由,他却无怨无悔,并认为蒋介石对他的处理,公私兼之,也算适当。

此外,当张学良对回乡之行犹豫不定,决心难下之时,和他患难与共的赵四小姐怕因回家改变他们多年来的宁静生活而影响健康,对回乡探亲持有异议,使张学良对回家之事,顾虑重重,不好决断。

最后是身体方面的原因。

1991年后他的身体日渐衰弱,赵四小姐病上加病,夫妇双方只能靠轮椅行动。

此时此刻,他仍想念家乡父老,亲朋故旧,即便决心回来,身体也不允许了。这也是张学良最终没能回来的又一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10月,张学良面临生命的倒计时。

在弥留之际,他要求人们将中国地图放在他的面前,他仔细地注视着东北三省的位置,最后紧握着小儿子的手,说:“回不去了,对不起。”

就在这时,张学良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张学良去世后,东北人民给他发去了悼念电,各界人士也举办了座谈会,来表达他们对这位老将军的怀念和悲痛之情。

在张学良生命的最后十年,回到祖国大陆一直是他的心愿,然而,他在回到祖国的问题上一直有很多的顾虑,最终只能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因年老体弱而无法如愿。

他两次派他的儿子张闾琳和世界物理学家从大洋彼岸飞回他梦牵魂绕的祖国他心系的东北,实现了他多年未能实现的梦想。

简言之,张学良想家是真,未回是实,归根到底,取决于政事上的因素和张学良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至于张学良此人,有人说张学良是千古功臣,也有人说张学良是乱臣贼子,究竟哪种说法更符合历史实际情况呢?

我认为,从历史材料看,东北易帜,使四分五裂的国家走向形式上的统一。

中原大战,奠定了蒋介石军事领袖之地位;西安事变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一致抵抗强敌,并且迫使蒋介石放弃大规模军事武力和我党斗争。

在历史关键时刻,张学良把握住了历史的方向盘,使历史车轮平稳向前,他是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