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认为成大事者,必先读书,他是如何读书的?

曾国藩的一生,手不释卷,即使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军务繁忙,他也读书不辍。

曾国藩认为:成大事者,必先读书。

曾国藩一生留下的学问很多,有家书、识人方法、为官思想等等。从曾国藩的成长历程来看,他的所有智慧,都来源于读书。

曾国藩是如何读书的呢?从他读书的方法,以及取得的成就来看,核心只有两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先来看看曾国藩的原话: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读书的核心,一是为了进德,二是为了修业。

这段话,是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也就是他进入翰林院工作的第二年,特意写给弟弟们的,其目的就是希望弟弟们,读书不迷路,能有一番作为。

事实上,曾国藩这样的读书思想,对他的弟弟们影响并不大,但如果我们联系曾国藩的实践来看,就会发现,曾国藩的读书思想,真是太经典了。

一、读书如果不进德,危害很大。

一、读书如果不进德,危害很大。

有一些人读书,是不修德的。一些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也只是教书,并不育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做呢?那就是一定要读能提升自己德行的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作为一名官员,他深知,一个官员如果没有德行,其危害有多大。

比如一些官员,在春耕时节,阻拦农民种植庄稼。这就是缺德行为。一年之计在于春,错过了春天,农民一年的收成就没有了。

这些官员,都是通过读书走入仕途,改变命运的,但由于没有进德,干出了人神共愤的事情。

曾国藩为何看出进德的重要性了呢?

这是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工作,遇到两件事后,彻底让他醒悟。

一是很多官员,变得堕落了。清朝晚期,官场腐败不堪,很多人进入官场后,要么拼命捞钱,要么过着尸位素餐的日子,全然不把江山社稷、老百姓放在眼里,导致瞒上欺下的事情不断发生。

二是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后,接触到了阳明心学,也立志做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人。如何才能成为圣人呢?那就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

德行高尚,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当时的地位还很低,仅仅是翰林院一名从七品检讨,他的话,在弟弟们看来,并不是真理,但从曾国藩后来取得一系列成就来看,无不与他进德有关。

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李鸿章等这些当时的人杰,愿意跟随曾国藩,都是因为曾国藩的德行高洁,有“达人”的胸怀。

曾国藩如果没有德行,容不下人,谁会跟随他呢?

二、读书可以自立保身。

二、读书可以自立保身。

曾国藩所说的“修业”,就是为了自立保身。

在曾国藩看来,读书除了帮助自己进德,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

在古代,读书人除了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外,也可以去给他人当幕僚,当私塾老师,这都是一种生存模式。

当然,并不是一个人进入职场后,就放弃学习了,相反,更应该去读书,去学习,因为这可以提升我们的技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一生手不释卷,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为官技能。

从曾国藩读书的类目来看,他所读的书,最多的就是历史书籍,他每天至少要读10页历史书籍,一生没有中断。

曾国藩的为官智慧,都是从历史书籍中获得。比如湘军攻入金陵后,曾国藩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如何请功,而是想到裁撤湘军。

曾国藩非常清楚,历史上享受大名大位的人,大多没有好下场,都是被名利所累。当一个人功劳太大的时候,不仅遭受他人嫉妒,也会让朝廷忌惮。

正是从历史书籍中,曾国藩看到很多功臣凄惨的下场,他才决定裁撤湘军,通过自剪羽毛的方式,向朝廷表达自己的忠诚。

有一些人,手中一旦有一点权力,就飞扬跋扈,耀武扬威,都是犯了官场大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来看,书并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只要明白读书是为了进德、修业,自然就会有目的地去读书了。

是不是觉得很有用呢?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清史稿》《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等。(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