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2月,由桂系挑起的“湘案”发生后,蒋介石认为剥夺白崇禧兵权的时机已到,当即决定起用先前被桂系击败的唐生智。唐生智受命之后,即派龚浩携带蒋介石批给的270万军饷先行潜入天津,再转唐山,到白崇禧所部活动。
龚浩北上之时,曾向唐生智提议,抓到白崇禧立即予以枪决。
唐生智以为这是内战,自北洋时代起,就有不杀战败袍泽的传统,因而他认为不妥,最后以开玩笑地口吻说:“杀了他,以后就没有好戏可唱了。”
但看蒋介石的性格,白崇禧此前又是逼宫,又是号称华南领兵入京第一人,这种种的怨恨与忌讳交织在一起,一旦白崇禧被抓,恐怕是凶多吉少的。
蒋介石密令唐生智北上策动白崇禧部反正,也是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空档。当时,白崇禧指挥的六个军在消灭直鲁联军残部后,大部分已调回武汉,只有刚收编过来的李品仙的第八军改编为第五十一师,廖磊的第三十六军改编为第五十三师。换句话说,此时白崇禧所掌握的尽是唐生智的老部队,而且还是名义上的,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这是相当危险的。
果然,龚浩携巨额军饷到军中一鼓噪,全军随即就反了。
白崇禧发觉唐生智卷土重来,处境相当危险,再不走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时,他第一时间想到了向李品仙求援。
那时候,白崇禧自认为很对得起李品仙,此前李品仙在湖南被击溃,他若是下狠手,李品仙可能就完了,但他没那么做,而是一反常态,主动降低胜利者的姿态,先伸手找李品仙言和。在白崇禧看来,李品仙既是广西同乡,又是陆小、保定军校同学,此前对阵是历史造成的,他们之间不打不成交,既然现在有机会,那就应该精诚合作,一起在桂系阵营里打天下。
然而,当白崇禧将李品仙视为可交之人,危难时刻潜往唐山,寻求帮助的时候,李品仙却已经被唐生智收买,因而对白崇禧的求救面有难色,表示很为难,一副爱莫能助的样子,最后仅送了一万元作路费。
这个时候不帮忙,态度冷淡,随时都有翻脸的可能,其实就是出卖与背叛。
白崇禧意识到双重的危险后,只好转往开平,向廖磊求助。
如果讲交情,排座次,白崇禧遇险之初,肯定是将廖磊排在李品仙后面的。
让白崇禧非常欣慰的是,廖磊没有像李品仙那样势利。这是个讲义气,重恩情的人,就因为此前被收编时,白崇禧将他提到了军长任上,加之是同乡、同学,他便认定白崇禧是恩人,是可以追随的大哥。
在当时,廖磊帮助白崇禧脱险,可谓是不遗余力,最终,白崇禧搭上一艘日轮,南下香港,从而渡过了平生最凶险的一劫。
张发奎曾经评价白崇禧,不像李宗仁那样具有恢宏的气度,非常的阴,不坦率,遮遮掩掩的。从白崇禧的老照片也能看出来,白崇禧绝对是个猜忌心重、城府深、轻易不能原谅人的主。换句话说,患难见人心,在他那里,一定会体现的非常鲜明。
的确是这样。
后来,当两广对南京割据时期,廖磊因为昔日的患难真情备受白崇禧宠任,并且当了桂系看家部队第7军军长,而能力不差,打仗很行的李品仙却长时间位居闲曹。
如果不是廖磊英年早逝,李品仙恐怕没有机会在抗战时期接任安徽省主席一职。
对于当年的不义,事隔十多年后,有同僚问李品仙:“当年唐生智怎么把你们两个军抓了去的?”
李品仙说:“你不知道,两军中连幕僚都是唐生智的人。不过,如果当时态度坚定一地,那情势当又不同。”
李品仙这种人,即便放在当下,也是非常典型,那就是有能力,但人品不行。
抗战时期,李品仙一度受到重用,一方面是桂系死了几个关键人物,非常缺人,李宗仁、白崇禧不得已必须用他;二方面是这家伙打仗确实不错,机会给他,他能抓得住。
但是,恰恰因为如此,最后白崇禧又被他深深地摆了一道。
真是印证了那句话,能一次出卖你的人,就能二次出卖你。
这中间,不能心存半点侥幸、天真心理。
1949年年底,蒋介石开出一系列空头支票,诱骗白崇禧赴台。桂系要人夏威、程思远认为其中必有诈,都强烈反对白崇禧赴台。
白崇禧经过36个小时的考虑,最后下了一招昏棋,他竟然派李品仙先行赴台,打探虚实,然后再决定去否。
李品仙受命赴台后,随即被蒋介石拉了过去,完全站到了蒋的一边。他根据蒋介石的意思致电白崇禧,称蒋介石、陈诚都希望白去台湾,并说蒋邀请他组阁是出于至诚云云。
白崇禧的身边人说,李品仙的结论,是白崇禧赴台的重要原因。
然而,当白崇禧到了台湾之后,这才发现此前老蒋的一切承诺,都是假的,他已成了笼中鸟,一枚牵制在美李宗仁的棋子,一旦李宗仁回归大陆,那么他的死期也就到了。
从这个角度上,白崇禧最后人生的悲惨命运,很大程度上是拜李品仙所赐,如果当初他不欺骗,能及时提醒,白崇禧的结局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
但是,在台湾纳了如此投名状的李品仙后来并没有受到蒋介石重用,这不奇怪,那时候老蒋不可能任用他这样在人品上有严重污点的人。
意味深长的是,白崇禧后来似乎并未怪罪李品仙,两人在落魄中还时常相聚。
因此,有人认为,白崇禧被李品仙骗去台湾,是自愿的,因为他心存幻想,政治上很没有远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