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极度重男轻女的观念

让印度女性沦为“附属财产”。

作者:余叶子 来源: 最华人

01

在印度,

最恶毒的诅咒莫过于:

祝你生个女儿!

02

普通印度家庭生个女儿,

不仅意味着要多养一个人,

连带还有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因为女性出嫁时,

女方的嫁妆必须丰厚,

通常要达到普通家庭年收入的4倍。

不仅如此,

极度“重男轻女”的观念

让印度女性沦为附属财产,

在家是父母的财产,

出嫁是丈夫的财产,

丈夫一旦去世,

你这个人的价值差不多就没了。

失去价值意味着什么呢?

要么跟着丈夫一起走,

要么自己“与世隔绝”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逃入寡妇避难所的寡妇 图片来源:路透社

印度人眼中的寡妇,

甚至都不能算作一个完整的“人”

我们知道,

印度曾有一套自吠陀时代

形成的种姓制度,

刻意把人分为了四个等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这四个种姓之外,

还有大量的人口属于“第五种姓 ”

贱民,

地位极低,备受歧视,

不能与高种姓的人接触。

那么印度寡妇属于哪个阶层呢?

她们的地位在贱民之下,

是邪恶、肮脏的“怪物”。

尽管早在1947年印度

脱离殖民统治独立后,

就宣布废除种姓制度,

呼吁性别平等,

但积淀上千年的文化认知,

是很难突然扭转的。

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世纪描绘“萨堤”的画作

古印度史诗《西拉帕迪卡南》

就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卡瓦南因被诬陷惨遭杀害,

妻子莰娜吉诅咒凶手,

并以贞节之火烧毁整个城市,

自己也在大火中献出了生命。

类似这样的印度神话还有不少,

大都神圣化女性贞洁,

鼓励女性用生命

维护丈夫的人格与尊严。

长此以往,

“萨堤”的习俗也就形成了。

萨堤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一名女子,

她因家人侮辱自己丈夫

而跳入圣火自杀。

后来“萨堤”在梵文中的意思

被固定为了“好妻子”

人们相信妇女随夫殉葬后,

能消除自己的罪孽,升入天堂。

于是“萨堤”就渐渐演变成

寡妇自焚殉夫的社会风潮

在印度教看来,

“萨堤”是出于女性自愿的选择。

事实上,

大部分寡妇都是被逼着推入火海的。

相关资料的记载格外触目惊心:

“他们先把寡妇 同丈夫的尸体绑在一起, 然后在她身上放上大量的木材, 使她动弹不得, 焚尸堆引火时, 又加上一层大竹杠……”

柴火烧起来后,

围观民众鼓乐齐鸣,

据统计仅1815到1828年间,

印度孟加拉6个地区

就有8200多名寡妇被活活烧死。

残忍的陋习持续到了1829年,

才被英国殖民者强行叫停。

0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法律的改写

不能立即扭转深入人心的观念。

1987年,印度拉贾斯坦邦

一名年仅16岁的寡妇自焚殉夫,

被数以万计围观者

向祭台投放鲜花,

见证所谓“萨堤女神”的诞生。

面对如此惨烈的自杀场景,

当地村民感到特别荣光,

大肆赞扬赴死壮举。

直到2006年,

印度都还出现过“萨堤”事件,

一时轰动国内外媒体。

时代在变革,

而今的印度寡妇们,

虽然躲过了“萨堤”噩梦,

却依然没有逃脱活着的折磨。

活着一天,

“罪恶”便存续一天。

06

印度教明确禁止寡妇再嫁。

如果丈夫死亡后,

妻子不愿意自焚殉葬

那么她就会被视为社会的污点,

丧失一般已婚妇女

拥有的各种权利:

她们不能参加婚礼、

祝寿等一切喜庆大事,

不能有社交,

不能梳妆打扮

有的地方要求寡妇剃光头,

不能吃肉和高热量的食物,

且一天只能吃一顿饭,

不能在床上睡觉 ……

婆家人可以让她们做牛做马,

普通人见了则避之不及,

她们已然成了厄运的代名词,

遭到整个社会的排挤与驱逐,

不可触碰,备受凌辱。

如此境遇, 维伦达文,

便是她们逃往的一条“出路”。

07

维伦达文的寡妇。图片来源:路透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伦达文的寡妇。图片来源:路透社

维伦达文是一座人口

只有10多万的小城,

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不过150公里。

小城里随处可见

供奉克里希纳的神庙。

后来不断有被婆家

驱逐出门的寡妇来到维伦达文,

试图在遍布4000多座神庙,

寻求一方栖身之所。

她们或是在庙中

唱圣歌换取少量食物,

或是沿街乞讨,艰难果腹。

很快小城的寡妇人数突破一万人,

昔日的圣城变成了

有名的“寡妇之城”。

近年来,慈善组织在维伦达文

设立了多个收容所,

尝试为她们提供住宿、

食物和少许的生活补贴。

可惜,杯水车薪,

她们的处境依旧“暗无天日”。

她们从失去丈夫那一刻起,

命运就彻底被改写。

几乎每个前往维伦达文的寡妇背后,

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

0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穆克蒂来自西孟加拉邦,

在40岁时死了丈夫。

两个儿子不仅拒绝照顾她,

还想尽各种办法赶她走。

迫于无奈,

她孤身来到维伦达尔。

另一位驼背的寡妇在接受采访时,

说出了遭驱逐的深层原因:

“我没有孩子, 丈夫死后, 村里的地主以抵债为由, 拿走了我家的耕地, 我也想一死了之。 ”

很多家庭借宗教之名驱逐寡妇,

实际上是想分割

她丈夫留下来的财产。

据统计,截至2018年,

印度寡妇已超过4600万。

时至今日,

她们的处境有多少改变呢?

0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

一个叫让马尔村的地方,

你会看见不少女子,

头顶两个大铝罐,

走30里路前往一处水井,

然后又顶着30斤重的水罐,

再走30里路回家。

如此路线,

一天之内,还会来回走两三趟。

超过40℃的高温,

稍不注意就会有妇女

中暑晕倒在路旁。

然而,这些头顶水罐的女人

从来没有想过要停下脚步

打水,是任务,也是出路。

拉姆就是这打水队伍中的一员。

傍晚,她在服侍丈夫洗完脚后,

平静地将洗脚水喝了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加特和他的三个妻子,右一为拉姆

在让马尔村,

拉姆连同其他打水的妇女,

有个特别的称呼,

叫“水妻”。

她们每天的任务就是打水。

由于村子极度缺水,

不仅庄家灌溉成问题,

连人们的日常用水都难以保证。

为了解决家庭的用水困难,

“水妻”便应运而生了。

印度 男人们迎娶多位女子,

充当家里的挑水工。

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妻”名分上虽然有个妻字,

但身份低下,

不受法律保护,

不能生孩子,

且要听从正牌妻子的差遣。

在家庭里顶多算一个高级奴仆

负重打水之余,

往往还要做很多杂务,

带娃、洗碗、收拾垃圾……

如此卑微地做水妻,图什么?

因为她们大多都是寡妇,

不想为夫殉葬,

又无处可去,

“水妻”便成了最佳的选择:

能以妻子的身份

生活在第二任家里,

解决吃住问题;

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得到基本的尊重。

拉姆喝下的那一盆洗脚水,

不是她喜欢,

而是要跟随习俗,

以此证明自己对丈夫的“忠贞”

在拉贾斯坦邦的另一些村落里,

寡妇们的选择就更艰难了。

这些村落靠近岩矿开采区,

山路崎岖,交通不便,

大部分村里的男性

只有选择到附近的矿山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尘土飞扬的恶劣环境,

近乎为零的人身防护,

很快让一种职业病蔓延

——矽肺。

希拉68岁的丈夫就死于矽肺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村里80多名妇女

守寡的原因都如出一辙

丈夫上矿,死于矽肺。

1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布德普拉村的拉达,

眼看着亲人们接任离世:

她的丈夫、大女儿

以及丈夫的两个兄弟

仿佛一种难以逃脱的宿命,

不久她自己也被确诊矽肺。

医生建议她远离工地和扬尘,

但她还有孩子要养活,

别无选择。

丈夫死了,生活还得继续。

尘土飞扬的矿场,

成了她们仅有的选择。

于是在沙尘中,

在他人“晦气”的目光下,

头戴纱丽的寡妇们聚在一起,

开始了与死亡的赛跑:

用斧头凿一小块鹅卵石

需要5分钟左右,

能换取一个卢比,

约合0.1元人民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活一个四口之家,

每月至少需要1万卢比

约合900元人民币,

寡妇们上工赚的钱,

能否填饱肚子,

都是个问题。

无奈之下,很多寡妇

只有把自己的孩子也带到矿场,

一起赚钱,遭受尘埃威胁。

这仿佛形成了一种漩涡,

越是努力赚钱,

越是更快地靠近死亡。

玛姆塔感觉自己活着,

不过是苟延残喘。

但她仍想活得再久一点,

理由令人心酸:

我的孩子们还没有安顿好。

1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600万放到14亿印度人口中,

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但生而为人,

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独一份。

同一片蓝天下的她们,

为什么要默默遭受这一切呢?

2013年在进步人士的鼓励下,

维伦达文的寡妇们

第一次走出房间,

参加了印度的洒红节,

在漫天的鲜花和彩粉中,

迎接新的开始。

但舆论依旧不放过她们,

社会的偏见依旧根深蒂固。

近年来印度最高法院已经

开始留意寡妇群体,

要求政府为她们

提供必要的食物和医疗援助。

但这份微光能照亮

多少寡妇的人生,

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也许,只有当“生女儿”

不再成为诅咒的时候,

印度女性里最弱势的她们,

才可能抬头挺胸地做个完整的人。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最华人(wcweekly),最华人,记录华人之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