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名言〕:1、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2、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3、遗嘱:慎独、主敬、仁爱、劳动。

出处与参资:古诗文网《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像

二、出身耕读之家,少年刻苦自励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原名子城,登科后,恩师穆彰阿取“国之藩篱”之意,为他改名“国藩”。晚清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创立古文“湘乡派”,与胡林翼并称“曾胡”, 又为湘军创立者与统帅、洋务运动发起者之一,是“晚清第一名臣”,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出身耕读之家,数代以农为业,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阅历丰富,治家有道,家业兴旺。父亲曾麟书为秀才,以教书为业。曾国藩为长子,4弟4妹,兄妹9人,和睦一大家。

曾国藩资质平平,5岁启蒙,6岁进学,学业欠佳,但勤勉好学,持之以恒。从16岁开始,连续6次参加府试,他都落榜。

道光13年〔1833年〕,他23岁,第7次应考,以倒数第二,考取秀才。第二年,入岳麓书院演习后,应湖南乡试,他很侥幸,一举中举,为36名。

道光15年,赴京会试,落榜后,寓居北京长沙会馆。第二年,应恩科会试,又落榜,返回长沙,与刘蓉、郭嵩焘等,寓居湘乡会馆。

曾国藩勤奋苦读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勤奋苦读画

三、28岁登科,仕途坦荡,十年升十级

道光18年,曾国藩三考会试,终于登科,殿试为三甲42名,赐同进士出身,不列优等,不得入翰林院。

但是,他很幸运,朝考主考官、军机大臣穆彰阿看重他的答卷,判为一等3名;道光又亲拔为第2名,他最终如愿以偿,授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进修。第三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19名,任翰林院检讨。

从此,在师座穆彰阿提携下,又得到道光器重,他赤胆忠心,勤勤恳恳,谨慎自律,仕途坦荡,到道光29年,十年七迁,官升十级,位至二品。历经翰林院、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兵部左侍郎等职。

恩宠之加,升官之快,连他自己也感叹: 湖南37岁官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二人!至此,他更加勤奋,自律更严,并养成日记习惯,记录接人待物细节,反省自己言行,甚至在哪多看美女两眼,也要检查,大骂自己真不是人。这一习惯坚持到死前一天,30多年从未间断,因此,有人赞他为半个圣人,有人则骂他虚伪。

四、殚精竭虑,组建湘军

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金田起义,咸丰诏议得失。曾国藩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并举荐5人。再呈《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陈咸丰过失,咸丰大怒,“掷其折于地”。日后重阅,终服其言,欣然纳谏,授刑部右侍郎、顺天府武举主考官。

咸丰2年,授吏部左侍郎。6月,任江西乡试主考官,赴任途中,因母丧归里守制。其时,洪秀全太平军席卷半个中国,清廷八旗兵绿营兵腐朽透顶,不堪一击,因此,咸丰诏建地方武装,以遏制太平军势力。于是,曾国藩的湘军便应运而生。

守制期间,他利用自己官运亨通、青云直上的影响力,形成一个以他为中心的经世士人集团,著名的有胡林翼、左宗棠、刘蓉,还有兄弟曾国荃等。

他以士人集团为核心,首先依靠师徒、亲戚、好友关系,组织一支地方武装,号称湘勇,由朝廷批准,在衡州练兵,遂操练陆战,增建水师,扩大编制,组建成湘军。

他又向咸丰索求几千张国子监学历的空白文凭、与虚衔官职的空白委任状,明码标价,高价兜销,公然出售功名、卖官鬻爵,获得巨额基金与储备军官,很快就组建了一支近两万人的湘军,又装备了几百门西式大炮。

曾国藩的卫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的卫士

五、绞杀太平军,再造大清,人称“曾剃头”

咸丰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声讨太平军荼毒生灵、践踏文明,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快也”,大力鼓动广大知识分子,投入对太平军的战斗。

他挥师东下,水陆并进,无奈陆军战败,水师又遭倾覆。他兵败投水,自尽被救,又得旨革职。

此时,湘潭知县攻克县城,他重整残部,也攻下岳州、城陵矶,获旨补授兵部右侍郎,赏穿黄马褂。

在以后十多年的战斗中,他的湘军仍然如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九死一生,坚忍不拔,积屡败为教训,聚小胜为大胜,鏖战湖赣,攻取安庆,终于在生死存亡的战斗中,逐渐强大起来,最后碾压大平军;而大平军在战斗中走向强大、走向无敌,在无敌中却又走向腐败、走向内讧、走向分裂、走向弱小,逐渐变成不敌湘军的一支弱势武装力量,最后终于被湘军绞杀。

咸丰10年,曾国藩升两江总督,又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

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荃率领湘军,击败洪秀全的20万大军,围攻太平天国首都南京40日,城内饿殍遍地,民不聊生,太平军将领李秀成头脑清醒,鉴于安庆的屠城惨剧,写信请求曾国藩,要他给南京老弱妇孺一条生路,而他却答复说:放过这些太平军后代,他们将来一定会记恨我们的。结果,一攻入南京,便屠杀无辜,抢劫财物,又放火焚城,大火九日,降雨才熄,偌大的繁华古都变成了一片废墟,时人称他“曾剃头”。

这时,他高瞻远瞩,力排众议,明智决策:鸟尽弓藏,解散湘军,示忠朝廷,以保功名。朝廷认为,他再造大清,功莫大焉!遂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侯,赏戴双眼花翎。

六、围剿捻军失利,钦差被撤

捻军是又一支反清武装势力,与太平军同期兴起,一直活跃在长江以北。同治4年,捻军设伏,全歼僧格林沁,势力进入全盛期。

曾国藩奉旨,率军北上。他针对捻军行动漂忽不定,难以捉摸的特点,制定剿灭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他一路布防,围堵北进。第二年,进驻河南周家口,奉旨为钦差大臣,总督湘淮两军,联合进剿。而此时捻军集结,势力大振,突破联军合围,而逃之夭夭,进入湖北,宣告了他剿捻战略的失败。

于是,同治5年9月,朝廷撤免他的钦差大臣,而命淮军统帅李鸿章继其任,继续进剿捻军。

曾国藩自题字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自题字像

七、主办洋务,制造轮船,并试造军舰

曾国藩主张“师夷智以造炮舰”,积极创办洋务。同治元年,创建安庆军械所,造出轮船黄鹄号。这是我国第一艘轮船,是近代机械工业的开端。

后来,该所归属由他倡导、李鸿章负责的江南制造总局,制造枪炮,并试制军舰。

同治7年,他由体仁阁大学士,改授英武殿大学士,升直隶总督。八、任直隶,办天津教案失利,回任两江

同治9年,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天津发生一场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他奉上谕前去查办。当时,以法国为首,法英美俄普比西7国公使联衔,向总理衙门抗议,并调集军舰到大沽口,进行武力威胁。而朝廷多数官员认为,不要退让,不惜一战。可是,他考量时局,不愿武力对抗,便采用先与英美6国作出赔偿而和事,再去与法国单独谈判,争取结案。

曾国藩派出的我国首批留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派出的我国首批留学生

同法交涉后,处死愤起反击的教案“元凶”16人,“从犯”4人死缓,天津知府知县革职充军,赔偿损失46万两白银,并陪礼道歉。法国满意了,可是,国人愤怒了,大骂他“卖国贼”。而此时,正好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朝廷便让他回任两江,而让李鸿章升直隶总督。

同治10年,他与李鸿章联名上奏《拟子弟出洋学艺折》。第二年,又领衔上奏,促请“派遣留学生事”,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还荐陈兰彬、容闳驻美管理,又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肆业局”,举荐刘翰清总理其事,从而健全了留学生的管理体系,并派出了我国第一批留学生。

这一年,1872年3月12日的午后,他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其子曾纪泽扶回书房,端坐三刻,溘然而逝,享年62岁。追赠太傅,赠谥文正。

他有3子5女。著作有《曾文正公全集》,其中军事、家教章分别入选军校、普教教材。

九、曾国藩家训,传承不衰

曾国藩一生信奉儒学,以“修齐治平”家国思想,作为做官修身的标准,治家育子的原则。他官居极品,首重人格,以慎独净化思想,以日记反省修身,而求诚谨周密端庄;在百忙之暇,不断家书,感恩父母、孝悌兄弟、教育子女,以建友爱融洽,和谐耕读之家。

他的家书中,有16字家训,总结两点修身治家之道:“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意为:勤俭为修身治家根本,家族保持俭朴,就能兴旺发达;个人保持勤劳,就能健康长寿;整个家族都能勤劳俭朴,富贵就会昌盛而生活永不贫贱。

他又补充四点处世交友之道:“财轻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意为:不看重钱财便可以集聚众人,约束自己则可以使众人信服,放宽肚量便可以得到他人帮助,身先士卒则可以领导他人。

曾国藩16字家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16字家训

他还补充两点处世为官之道:“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意为:廉洁奉公、不贪不义之财是做官的根本;行军打仗不扰民是得民心的第一要义。

他还经常从正反两面教育子女:“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不与寒士相通,庶可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息,则难望有成”,谨防他们因生富贵之家,而骄奢淫逸、贪图享乐,从而培养他们“慎独、主敬、仁爱、劳动”的好品德。

他以身作则,家风长存,子孙繁衍,代有才人,生生不息,至今不衰。他的家族传承,已突破了孟亚圣总结的一般规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赞誉:他为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贤杰。

民主革命家章太炎评论:“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

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毛泽东评论:“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陈存选2024、05、01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