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鲸落万物生,随着香港经济的不断回落,整个珠三角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

以前,咱们大陆经济不行,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的很多进出口货物一般都通过香港国际口岸运输。但是,珠三角发展起来以后,尤其是广州深圳崛起了很多著名海港河港,这些在跟大程度上都能取代香港的国际航运 。由于生产基地在珠三角,国际轮船一般都会优先使用内地的码头,这样可以就近装卸,减少运输成本。

香港在拉动内地珠三角发展的同时,也跟内地城市产生了一种竞争关系。在珠三角没发展起来之前,香港一枝独秀,在中国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是珠三角崛起以后,很多东西就用不到这个桥梁了。

另外,深圳提出要建立自己亚洲金融产业,在前海自贸区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产业,我想,这或多或少会对香港的金融产业产生一定的冲击。

何况,由于香港本身地价昂贵,人工费用很高,自己的许多制造业在利益驱使下被架空,转移到了珠三角发展。

做为一个转口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香港对大陆和国际市场依赖性很大,香港的淡水都是大陆输送过去的,香港人的主体都是广东人,一般以潮汕人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港特别行政区陆地总面积1113.76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内地一个县的面积。在2018年底有748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达6890人,十分密集,高楼林立。维多利叶港是世界著名海港,是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同时也是亚洲金融、服务、航运中心,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842年,清朝道光2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方割让香港岛给中国。后来英国又强迫清政府割让九龙半岛新界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形成了今天香港的领土面积。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

对此,我提出一个问题,假如香港当年没有被英国割让占领,我们今天没有收回,那香港是否还有今天的繁荣呢?

对于英国侵略者入侵我国领土,我们当然要坚决反对,但是在满清时期,朝廷腐败无能,闭关锁国,假如当时香港没有归英国管理,依然属于大清管理的话。香港绝对没有今天的繁荣。

一片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群,管理制度和方法理念不同,结果也截然不同。

可以说,今天的珠三角之所以繁荣兴旺,成为中国经济最大大的地区,香港功不可没,当然,澳门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体量太小,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这里面既有香港大批产业转移到内地发展,也有不少香港商人到珠三角一带开发房地产或者其他产业。因为内地的用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比较低,港商有很大的利润可赚。

但是,香港对珠三角最大的贡献却不止是产业、资金、技术等的转移,香港最大的贡献是起到了一座桥梁的作用,把中国和世界,将珠三角和欧美国家联系到了一起,将珠三角打造成中国最大的出口贸易基地。

其实香港和广东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香港人原来就是广东人,香港的淡水供应也是通过东江水库引过去的。如果离开了大陆的支持,香港连自身的生存都是问题。其中有不少香港人都有亲戚在广东,其中以潮汕一带为主,每逢节假日,很多香港人会开着粤港两地车牌的车到广东的亲戚家里串门。

在2001年前后,有不少港商过来珠三角投资创业,推动了珠三角的发展。主要是李嘉诚,对推动深圳的房地产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且在盐田国际港也有股份,但是深圳大量国际港口的兴建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香港航运中心的地位。

在1997年香港回归以前,大陆去香港要使用护照,相当于出国,在97年以后,去香港只要港澳通行证就可以了,据说深圳居民凭借身份证就可以办理港澳通行证。

目前来看,香港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深圳而言还要高不少,就说工资这一块吧,一般香港的清洁工能拿到一万多元,而在深圳只能挣到4000多块钱,在珠三角一直有很多广东人想方设法去香港打工,补贴家用。

香港这些年经济出现了下滑现象,这里面有国际资本的问题,也有香港本身发展过热,房地产价格奇高导致的,加上制造产业转移,全球经济形势下滑,珠三角地区高速崛起,香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弱。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香港也在一直努力想恢复昔日荣光。

就说制造业这一块吧,改革开放以后,内地的生产人工土地成本下降,香港大批制造产业转入珠三角,包括李嘉诚的房地产基建也转战珠三角,无疑就会使香港空心化。还有航运业,广州和深圳有很多大型海港河港,远比香港有优势。

即便是今天,深圳的一些山姆商店,依然有不少香港人在周六周日集体过来买东西,因为深圳的很多物品比香港便宜不少。香港同样也有不少穷人,有的穷人一大家人只能住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四五个人挤在一大间房子里,拥挤不堪。

这些年,一鲸落而万物生,随着珠三角地区的强势崛起,广东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省,但是代价却是香港经济不断下滑。同新加坡相比,香港的经济越来越乏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香港自身的产业有限,过度依赖于航运、贸易、金融,对外界依存度过大,没有在先进制造业这方面做出成绩。香港地域狭窄,不适合发展传统低效的制造业,只能在高效益高产值高附加值产品方面下功夫。可以考虑发展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产业这一块,因为这是以后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香港应该特别注意吸收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高新产业,增加财富收入途径。

香港和珠三角既有合作带动又有竞争,正是珠三角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香港的产业功能,但是却对新加坡带来了重大利好。

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也是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经由新加坡的国际轮船越来越多,新加坡赚得盆满钵满。同时新加坡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搞了一个石油炼化区,大量石油经过提炼就近卖给东南亚这些贫穷落后的小国家,又大赚了一笔。新加坡的这些生意都是长期生意,财源滚滚,发展越来越好。

有的人胡说八道,说香港现在不如新加坡是由于失去了原来的一些有利条件,缺乏自由和活力,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本质。

香港和新加坡都公布了2023年的GDP,香港为3840亿美元,新加坡为5013亿美元,新加坡比香港多了近1200亿美元。而新加坡的人口只有香港的79%,面积大约是香港的70%。

2000年的时候,香港的GDP是新加坡的1.79倍。再往前推10年,1990年的时候,香港GDP是新加坡的2.1倍,香港首次被新加坡超过是2010年,然后差距逐步拉大。

2018年,香港爆发社会事件的前一年,香港GDP只比新加坡少了150亿美元,5年之后的2023年,少了近1200亿美元。

这还能从人口和航空客运量看出来,从2019年到2023年,香港人口是零增长,而新加坡人口增长了22万。

香港和新加坡跟外界的交往主要靠航空客运,在疫情前,香港机场每年的客运量都超过新加坡,基本上是7比6的关系。2023年,香港航空客运量只有3950万人次,恢复到了疫情前的53%左右。新加坡为5890万人次恢复到了疫情前的85%,新加坡航空客运量已经超过了香港将近2000万人次。

此外,新加坡在外汇交易家族办公室等金融领域也都超过了香港。它所处的马六甲海峡位置比香港更加有利,是世界石油生产转运中心。

一直以来,香港就是一个商业社会,回归前后,正是开放、包容、法治这样的商业特质,让香港成为国际知名都市,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这是香港的行事规则更是一种让世界相信、放心的格局。格局简单讲就是为人处世的方式。“格局”是对人生坐标的定位,是一种态度、眼光、胸襟、胆识、意志、精神等核心要素的内在布局。对香港来说,格局就更为重要了,它的布局是以国际市场为准则,以法治精神和人性化的自由开放为目标,所以长期来深得人心。

人来了,留住了;人工智能园区起来了,产业也就起来了。香港自然就能成为知识的轴心,人工智能产业的必经之地。

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不必过于担忧,香港通过不断努力肯定也能走出一条新路。

新加坡和香港关于亚洲第一大金融中心的拉锯战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希望香港能够迎头赶上,开拓新路,革新图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