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我又加了一点爱尔眼科,原因很简单,主要在于我认为它仍然是A股最好的股权之一。从2023年年报看,尽管经济大环境不咋地,但是爱尔始终很棒,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03.67亿,同比增长26.43%;净利润33.59亿,同比增长33.07%;扣非净利润35.14亿,同比增长20.39%。优秀的业绩对比股价的惨淡,显然这是价值投资者最喜欢看到的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能够如此强劲,主要得益于赛道的加持作用:(1)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现象逐步加剧,带来了年龄相关性眼病患者不断增加;(2)青少年的眼健康状况日趋严峻,特别是近视眼的发病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全民手机化加剧了用眼强度,带来了更多的眼健康需求;(4)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居民眼健康意识逐步提升, 对高质量视觉的需求持续增加,多层次需求进一步显现。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 2023 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从2000年的1.26亿人增加到了2.96亿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 10.2%上升至21.1%;65岁及以上人口数已达2.16亿人,占总人口数达15.4%,导致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年龄相关性眼病持续增长,老花眼相关治疗需求也跟随着逐步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 (其中,小学36.7%,初中71.4%,高中81.2%),在已经近视的学生中,轻、中、高度 近视分别占53.3%、37.0%、9.7%。叠加移动互联网时代,网上上课、网上 办公、网上娱乐、网上社交的趋势化,更加加剧了用眼强度,对视觉健康造成更大影响,干眼症、 高度近视带来眼疾病等治疗需求持续增长。

这种背景下,又没有同体量的强力竞争对手,爱尔眼科自然能够不受经济周期影响,实现逆势增长。然而,如此好的业绩之下,股价为什么还是不给面子呢?主要原因在于爱尔以前是靠不断将体外培养出来的医院装到上市公司体内,从而增大体量和业绩,不过现在随着医院布局的逐步饱和,公司声称将不再继续复制这种模式,也就意味着以后更多要依靠现有医院的内生动力维持增长。那么这就给市场带来了不安,对精细化作业信心不足,担心无法再维持过去那样的快速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2023年爱尔进行了一笔3.84亿的商誉减值,进一步引发了人们的担忧,由于多年的体外培育收购策略,公司形成了65.64亿的商誉(2024年1季度数据),市场自然很害怕某些医院经营业绩不达标,什么时候又再来这么一次减值,可就不太好玩了,毕竟这也是说不准的事情。

不过,个人觉得这些鬼故事其实破坏不了公司的长期逻辑,眼科依然是一条很好的黄金赛道,增长想象力依然很大,巨大商誉或许是个问题,但并不值得过于上纲上线,因为商誉减值只是为过去的行为还债,对当期的影响仅只停留于纸面上,这种雷即使炸了也不算疼。要说真正的隐患,可能还在于爱尔的价格,始终都不曾进入过一个较便宜的区间,故而我只能采取分批建仓的策略应对,未来如果还有更低价格再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年报相伴随,爱尔还一并公布了2024年一季报,数据显示今年1-3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96亿、净利润8.99亿、扣非净利润8.43亿,分别同比+3.5%、+15.16%、+12.04%。因为营业收入增速较低,以至于许多人认为这份一季报是不及预期的。

然而,我对此却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一是疫情前的2011-2019年一季度都是相对淡季,三季度则是生意最好的旺季(有暑假加持),但是疫情爆发后,这种规律有些被扰乱,2021-2023年连续三年都是第一季度明显高于第四季度,基数相对疫情前有些偏高,而今年则是继2019年以来彻底不受疫情困扰的第一个一季度,会不会又恢复到以前的季节规律呢?

二是2022年四季度羊来了,大面积停摆的很多,许多眼患需求很可能会被延后至2023年一季度,这就造成去年一季度的高增长,今年显然不具备这一有利条件,营收增速下降也是可以理解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