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格化治理失灵调查之三:信息已录入系统,还得准备纸质台账迎检!

碧翰烽/文

从工作方式层面,刻意留痕数据与实际业务需求脱节,导致网格化治理形式主义突出。

当下,一些地方基层工作出现机关化、行政化、文牍化倾向,一些基层干部出不了办公室、进不了千家门、解不了民忧事,受到文山会海、台账资料、迎来送往等形式主义拖累,使得服务群众工作有心无力。

一是从文山会海的留痕数据要求来看,一些部门规定得比较机械,要求台账资料形成整套闭环流程,并没有充分考虑基层实际。由此造成纸质资料堆积如山,特别是有些数据存在弄虚作假、碎片化等问题,无法转化为大数据,形成了巨大浪费和内耗。

特别是基层网格人员开展相关巡查及学习时,已经按照信息化要求实时录入数据,却被一些督查检查人员要求提供纸质台账。这种不认可信息化数据是开展业务工作的佐证,弱化了基层对于信息化的信心与动力,阻碍了大数据的正常开展,进一步加剧了数据与业务之间的分割。

二是网格事务闭环式处置流程过于繁琐化,没有充分考虑基层工作的自主性、现实性、灵活性,导致有的地方将刻意留痕转移到信息平台上来。比如某些创建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聘用了一批专职网格员,专门负责发现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通过手机拍照上传图片、信息到网格化平台。平台接到信息后流转给社区干部进行处理,社区干部处理完了之后又拍照上传,并接受回访评价等。这是一整套事件处理流程,实行了“发现与处理”职责分离。

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问题,有些专门负责发现问题的网格员,即便是举手之劳的事件也只会拍照,严重的还弄虚作假。某社区干部曾接到一个事件信息,有居民没有将垃圾丢进垃圾桶内,而是丢在了垃圾桶旁,需要进行处理。像这样的事件,拍照的网格员完全可以举手之劳,为什么只管拍照?这不只是让社区干部走一遭,还要在手机上完成一整套环节的拍照、信息上传。

实际上,群众有很多诉求和问题比较复杂,不是在信息化平台上一个闭环式流程可以解决的,有的涉及到很多地方或部门单位,有的需要在线下反复讨论和研究,有的需要走法律程序等等。

而数字技术倾向于将复杂的社会现实与社会问题化约为易感知、可计算的数字和数据,其弊端便在于将复杂而微妙的社会事实转化为简单可操作的信息符号,往往导致大量有价值信息的流失。可见,信息技术倾向于平面化、标准化和模式化地呈现社会问题,但“技术的规范统一性与事实的全面性存在天然矛盾。”因而,社会的复杂性被转译到技术体系之中的过程极易造塑一种浅层次治理逻辑。

三是大数据、信息化项目自身的形式主义值得警惕,不仅影响基层治理质效,而且形成了摆设和浪费。有的热衷于网格化信息化的形象演示,过度追求新花样、新功能,忽视了基层实际工作和服务于民的需要,成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使得一些基层干部缺乏对信息化产品的主动性、积极性,导致出现不少信息化的烂尾项目。有些政府部门信息化意识不强,对智能化手段的应用认识不到位,将建设数据库、大平台等同于智能化治理,实际工作仍按照传统模式运行,没有真正形成数据治理的思维方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