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于广东省梅县茶山村,路边青草/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于广东省梅县茶山村,路边青草/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于广东省梅县茶山村,路边青草/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于广东省梅县茶山村,路边青草/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座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单位:客家围屋古建筑——大夫第。位于广东省梅县茶山村。

所谓“大夫第”,就是指士大夫的门第,不是平民百姓的草庐,一般是指文职官员的私宅,如同“进士第”“翰林第”“司马第”一样,是一种身份的显著标榜,也是一个家族的显赫标志。

客家人历来以爱读书为荣,从政的人也多,在客家地区的许多乡镇村落,都能遇见以“某某第”命名的古建筑,从屋名就可以窥见这户人家中的祖上,曾有读书人出身或做过官或获过爵位的人。

据了解,茶山村的此座古宅大夫第建于1908年,距今近120年了,建筑面积约有1200平方米,主体是“二字四横”的客家围屋建筑风格,庭院宽敞,门楼高大。据说,民国时期古宅内曾走出一位历史人物叫“黄新华”,曾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馆外交官,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中任梅军参谋长,委任南非洲各埠筹备员,其委任状尚存。

拍于广东省梅县茶山村,路边青草/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于广东省梅县茶山村,路边青草/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于广东省梅县茶山村,路边青草/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于广东省梅县茶山村,路边青草/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于广东省梅县茶山村,路边青草/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于广东省梅县茶山村,路边青草/图

古代常见的“大夫”文官有:“荣禄大夫”,一品官职,是个大官位;“资政大夫”,元、明、清三朝都为正二品官,是个不小的官职,民国时期,总统府亦罝“资政”若干人,由总统选聘,以备随时咨询,帮助治理国政;“中宪大夫”,从金代始置,元朝时为正四品,明朝时为正四品升授之阶,清为正四品;“中议大夫”,金朝始置,为正五品上,元朝升正四品,明为正四品加授之阶,清升为从三品;“通议大夫”,清朝正三品文散官;“奉政大夫”,金始置,正六品上,元升为正五品,明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清正五品概授奉政大夫;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往昔是有身份有钱的大户人家,但时光流转至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外流,这类乡村大宅已越来越留守不住屋中人了。子孙后代大多走进了城市工作、生活、安家,即使祖屋有几十间房子、上千平方米,却也宁愿在城市里的几十平方米的水泥格子间里挤居;古宅祖屋中留下生活的多是老人,以及因为工作繁忙不便带在身边、而委托老家父母照看的小孩;所以,祖上留传下来的古宅大屋,越来越面临年久失修的情况。

有心、有经济能力的后代,也许会出资进行修葺,但也往往因为面对的祖屋建筑规模庞大,动辙占地几百、几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也是几百几千平方米,要想全面地进行修缮也是难以做到,能简单地进行装修已是难得了。如果后代经济能力有限,又缺少念旧念故的情怀,认为修缮了无人居住而不值得去花费,那古屋大宅面对的可能就是越来越破败、进而倒塌的境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此座“大夫第”屋顶的一些脊栋以及宅前的门坪和道路上,明显的翻新痕迹来看,古宅近期进行过修葺;从庭院内还看到晾晒的数件衣物和竖着的一个“圆锅电视天线”来看,可以猜知古宅内也还有人在居住生活。

据说,村子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除了村中乡亲和外出乡贤出力出钱,有关部门也有部分资金扶持,用于村子中的古建筑修缮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夫第前挖建了成片的水塘,塘中种植了荷花,水面上还修筑了供人徒步游览参观风景的栈道。这些举措,都是古宅在寻找文旅开发利用的渠道,让它焕发更长远、更美丽的生命力。

拍于广东省梅县茶山村,路边青草/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于广东省梅县茶山村,路边青草/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于广东省梅县茶山村,路边青草/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于广东省梅县茶山村,路边青草/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于广东省梅县茶山村,路边青草/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于广东省梅县茶山村,路边青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