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日,中国探月工程迎来历史性时刻——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并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这一壮举不仅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四期的稳步推进,还开启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返回之旅,计划历时53天,目标是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样本,争取带回2公斤的月球土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嫦娥六号的使命与挑战

作为嫦娥五号的备份,嫦娥六号被赋予了独特的使命:在进行月表勘测的同时,前往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阿波罗环形山地区进行样品采集。这个区域因其地理特征和年龄结构成为研究月球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地点,被认为是科学研究的宝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已经进行了10次月球采样返回,但这些采样均位于月球正面。嫦娥六号的任务复杂且具有重大科研意义。它将以“钻取”和“表取”两种方式采集月球样品,“表取”是通过机械臂和机械爪从月球表面抓取部分月壤,而“钻取”则是通过特殊钻头钻入月表以下两米,采集深层月壤。随后,这些样本将通过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地转移、再入回收等过程返回地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过程涉及多项技术挑战。研究团队实现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包括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球样本采集、月球背面精准悬停降落、月背起飞上升,以及返回舱的发射与返回等。在月球背面,探测器无法和地面测控站直接通信,需要中继星的支持。因此,中国在2024年3月发射了鹊桥二号中继星,为嫦娥六号和未来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球背面的价值与国际合作

嫦娥六号副总设计师王琼指出,月球背面基本是古老的月壳和高地,坑洞更多,可能隐藏着月球形成和演化的秘密。南极—艾特肯盆地不仅是月球上最古老、最大的撞击坑之一,还是太阳系中已知的最大撞击坑之一。因此,嫦娥六号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嫦娥六号的任务还彰显了中国航天的开放包容心态。在2019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国际合作机遇公告,计划将20kg的载荷空间用于国际科学载荷的搭载。最终确定了来自巴基斯坦的ICUBE-Q立方星、法国的氡气探测仪、欧空局/瑞典的负离子分析仪和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器。通过这些国际合作,嫦娥六号不仅在科学上带来重大突破,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的自信与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错失到领跑

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尽管当时由于财力限制,探月工程未能正式启动。但在2004年,探月工程一期——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开启了中国探月工程的“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自此,中国探月工程逐渐步入正轨,迄今已实现了“八战八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嫦娥四号的成功是一个里程碑——这是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真正实现了中国在探月工程上的领跑。此次嫦娥六号的成功发射,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探月工程的领先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取得了诸多突破,未来的探月之路仍然充满挑战。除了技术上的困难,月球背面的崎岖地形、复杂地貌、地月通信问题等,都是需要克服的难点。正如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所说,“我们领跑得太少了,还得继续努力。”

嫦娥六号的成功发射,为中国未来的探月工程和载人登月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壮举也为全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机会,向着更深更远的宇宙之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