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场悟道”既是王阳明自身的觉悟,也是中华文明的一次觉醒和转变。当一代伟人和共产党人从城市来到农村后,也经历了类似的精神转变。

毛泽东在中国深刻的传统中诞生,这种传统包括在湖南兴起的新儒学,而且这种新儒学中特别表现为理学与心学的不同。

大儒朱熹认为,每个人通过刻苦读书便可成为圣贤,因此,他方才说“满街皆是圣人”。而王阳明则打通儒道释,转而认为劳动、做事就是修行,而那些毕生辛勤劳动的人就是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唐代中期以来,中国便渐次消灭了贵族、门阀势力,于是,读书学习、立志成为“圣贤”的士大夫阶级,便成了社会的楷模和治理者。而随着士大夫这个阶级的腐化,明代的王阳明开始倡导从最基层的百姓身上去寻求“良知”的根源。

正是这种“人人皆有良知”的思想与“众生平等”的信念相结合,最终开辟了中国历史前进的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学所说的“觉悟”便是“致良知”。当王阳明被发配到贵州龙场之后,他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关怀和呵护,从而使他深深地认识到,蛮夷之众虽然语言不通、不知礼仪,但却有着淳朴善良的胸怀;他认识到,“天理”不应从外在讲求,因为“天理”就

在基层人民群众的心中,追求“天理”,就是发现基层人民群众宽广善良的胸怀,而这就是“致良知”,也就是王阳明所谓的“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既是王阳明自身的觉悟,也是中国文明的一次觉醒和转变,毛泽东本人无疑也经历了与王阳明相类似的精神转变

当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被蒋介石赶出城市,打入中国的穷乡僻壤之后,他们同样被基层贫困人民群众的良知所打动。于是,觉悟发生了,转变发生了。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认识到:“天理”与“人欲”不是对立的,实现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与愿望,这便是追求和实现天理。

后来,毛泽东又说了一段极有“阳明精神”的话,他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转变、“悟道”,从基层人民群众身上发现“良知”与“文明”之根本的过程。

他说:“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生习惯,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

农民总是比较脏的……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我逐渐熟悉他们,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这时,只有在这时,我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所教给我的那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这时,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

众生平等,卑贱者最聪明,劳动者是最高贵的人,毛泽东青年时代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批注说,“小即大”,“上即下”,“我即宇宙”,“万即一”,“我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后来他又说,“六亿神州尽舜尧”。“我心光明”,皎洁如新月。在毛泽东那里,干净不干净,不是看表面,而是看良知,从这个角度说,革命,也便是“致良知”。

面对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群众,革命者需要一场洗心革面的、根本性的觉悟。

王阳明曾经说:父母即佛,心外无佛。而毛泽东后来则说:人民是我们的观世音,共产党人是人民群众的小学生。而毛泽东所说的“群众路线”的根底,也就在“致良知”。

毛泽东没有像母亲所期望的那样信佛,而是成了革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6年,他曾对斯诺这样说:“我成为一个革命者,就是受到我母亲的影响。”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挑着简单的行李,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从韶山出发,去邻县湘乡就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父亲阻挠他,甚至逼迫他交出因为去湘乡上学而“误工”的工钱,而母亲支持他,于是,文家的亲戚帮助他筹措了这笔“工钱”。

临行前,毛泽东把一首诗悄悄夹在了父亲精心保管的账本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本是一位日本高僧的诗作,西乡隆盛只是抄写了它,而毛泽东却把这首诗改了一个字,把学不成名“死不还”,改为“誓不还”。

1921年2月,毛泽东率弟弟和妹妹离家投身革命。1925年1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建立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后又组织农民协会,领导故乡人民革命。1927年1月,毛泽东考察湖南五县农民运动,步行一千四百余里,历时三十二天,赶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毛泽东热情讴歌农民运动的伟大创举,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一代伟人的“龙场悟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战争的伟大之雄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作者:读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