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清明雨寒 其一 南宋 · 杨万里

整冠忽见镜中霜,挽树浑无蒂上香。

已贮春愁过万斛,更令细细著升量。

首句“整冠忽见镜中霜”,诗人以整冠的动作为引子,暗示了清晨的凉意,也体现了诗人的严谨和讲究。突然,他在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犹如霜降,给人一种岁月的沧桑感。这里的“霜”字,既描绘了镜中的形象,又寓含了诗人内心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无奈与哀伤。

次句“挽树浑无蒂上香”,诗人以挽树的动作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清明雨寒的景象。此时,树上的花已经凋谢,没有了昔日的芬芳。这里的“无蒂上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逝去,也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失落和感伤。

第三句“已贮春愁过万斛”,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心中的春愁已经积累得如同万斛之重,无法释怀。这里的“万斛”是一个夸张的表达,突出了诗人心中的愁苦之深。

尾句“更令细细著升量”,诗人以“升量”这一具体的动作,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心中的愁苦是如何被细细地量化和体验的。这里的“细细著升量”既表达了诗人对愁苦的细致体会,也体现了他的无奈和痛苦。

整首诗以清明雨寒为背景,以诗人的自我感受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逝去和年华易逝的深深忧虑和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清明雨寒 其二 南宋 · 杨万里

脱却单衣著裌衣,禁烟无有不寒时。

一年好处君知么,寒食千门插柳枝。

杨万里的《七绝·清明雨寒其四》这首诗,通过描述清明时节的寒冷和习俗,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复杂情感。

首句“脱却单衣著裌衣”,诗人直接描述了随着天气的变化,自己从穿单衣换到了稍厚的夹衣。这个简单的动作,既生动地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寒冷,也透露出诗人对气候变化的敏锐感知。

次句“禁烟无有不寒时”,诗人进一步强调了清明禁烟期间的寒冷。这里的“无有不寒时”表达了寒冷天气的普遍性和持续性,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寒冷天气的不满和无奈。

然而,诗人在后两句中却展现出了对春天的喜爱和欣赏。第三句“一年好处君知么”,诗人以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去思考春天的美好之处。这里的“一年好处”既是对春天的赞美,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一句“寒食千门插柳枝”,诗人通过描绘寒食节时家家户户插柳枝的习俗,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这个习俗不仅代表了人们对春天的欢迎和期待,也寓意着生命的更新和复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清明雨寒 其三 南宋 · 杨万里

今年寒食与清明,各自阴晴作么生。

细雨千丝不成点,如何也解滴檐声。

首句“今年寒食与清明,各自阴晴作么生”,诗人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寒食与清明两个节日的天气变化。诗人以“作么生”这样的口语化表达,透露出对天气变幻无常的好奇与困惑,也展示了诗人观察生活的细致入微。

次句“细雨千丝不成点”,诗人形象地描绘了细雨纷纷的景象。这里的“千丝不成点”既描绘了雨丝的细密,又暗示了雨势的微弱,无法形成明显的雨点。这种细腻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绵密而微弱的雨丝。

尾句“如何也解滴檐声”,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即这样的细雨如何能够发出滴落屋檐的声音。这一疑问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也进一步强调了雨丝的细密和微弱。同时,这一疑问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使读者对这首诗的意境有了更深的体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清明雨寒 其四 南宋 · 杨万里

桃李一空春已归,不须更待絮飞时。

闭门独琢春寒句,只有轻风细雨知。

杨万里的《七绝·清明雨寒其四》是一首描写清明时节春寒料峭、春去花落景象的诗。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诗人表达了对春天逝去、时光易逝的深深感慨。

首句“桃李一空春已归”,诗人直接点明了春天的逝去。桃李花已落尽,春天已经离去,这是大自然不可逆转的规律。诗人以桃李花落为象征,暗示了春天的结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消逝的惋惜。

次句“不须更待絮飞时”,诗人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离去。柳絮飘飞通常是春天的标志之一,但诗人却说不需要等到柳絮飘飞的时候,因为春天已经悄然离去。这里,诗人用“不须更待”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离去的确定感受,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失落。

后两句“闭门独琢春寒句,只有轻风细雨知”,诗人转入了对自我情感的描写。他闭门独处,细细琢磨着描绘春寒的诗句。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轻风细雨能够理解他的心情。这里的“闭门独琢”体现了诗人的孤独和沉思,而“只有轻风细雨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依赖和共鸣。轻风细雨作为春天的余韵,见证了诗人的思考和感慨,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