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5岁高龄的杨振宁正式恢复中国国籍,并在不久后从中科院转正。

对于国家重要人才的回归,网络上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

有的人认为,那些愿意回国奉献的人才,理应表示欢迎和接纳;有的人却开始质疑,杨振宁年轻时要“抛弃”祖国投入“美门”,晚年才肯恢复国籍,怕是在美国待不下去了回国内来养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外界的质疑与抨击,杨振宁仅仅一笑置之。这让人不禁疑惑,他到底有何底气?当初加入美籍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又为什么要恢复国籍?

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去探索这位归国赤子的辉煌经历……

天之骄子的诞生

1922年10月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的一个教师家庭,其父杨武之为他取名“振宁”,为的是希望他长大后能有一番作为。

杨振宁出生后的第二年,父亲就获得了前往美国公费留学的机会,留下母亲独自照顾年幼的杨振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的中国并不太平,军阀割据,战乱不断,连天的炮火时常波及合肥乃至全国各地,母子俩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相依为命。

虽然日子苦,但杨振宁还是在母亲的细心呵护下健康地长大,同时也显现出其超出同龄人的学习天赋。5岁时他就已经认得三千以上的汉字,比那时候绝大多数成年人都有学问,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神童”。

1928年,杨振宁7岁,父亲刚好从国外学成归来,并被聘请为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授。杨振宁也随着父亲工作变动搬去了北京,生活在清华园中。

即便是在群英荟萃的学府之中,这位“神童”也毫不逊色,更展现出自己超强的学习能力。

杨武之的书桌上经常摆放着各种外文书刊,有英语的,也有德语的,大多都与数学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也或许是基因使然,杨振宁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翻阅父亲的书籍。他学习能力极强,阅读外文也不在话下。

杨振宁与物理开始结缘是在中学时期。当时他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翻阅了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里面的物理知识令杨振宁兴趣大增。

当天回家就对着父母兴致冲冲地说出自己的愿望:“将来我要拿诺贝尔奖!”

父亲听到他的“壮志豪言”,没有嘲弄也没有打趣,只是微笑地点了点头。或许当时父亲只把他的话当成了戏言,却不会料想到未来的某一天,他的儿子会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杨振宁在清华园生活了8年,在外界战乱不休的情况下,清华园被保护得很好,他也因此获得了一段宁静的童年。

这段时光给杨振宁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也使得他对清华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或许也是他多年后重返清华园的原因。

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正式迈出了自己侵略的步伐。

15岁的杨振宁被迫与父母搬离北京,一路风餐露宿,颠沛流离,辗转许久才来到尚未被战火波及的昆明。

当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南开大学也都纷纷搬迁到此。为了节约教育资源,三所大学临时合并成了“西南联大”。

在父亲的鼓励下,16岁的杨振宁在1938年参加了全国统一考试,并成功考入“西南联大”的化学系。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杨振宁察觉到自己对物理喜爱更甚,于是入学后不久就转到了物理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杨振宁逐渐培养了自己活跃的物理思维以及务实的求学态度,这也为他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好了基础。

为学术奉献终身

1945年,杨振宁获得了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公费留学的机会,并拜师在美国知名物理学家费米教授的门下。

刚到美国,杨振宁就立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愿望,并为之付诸行动。

杨振宁认为,中国的建设需要实验物理,理论物理的作用不大,因而在实验物理上十分用功。

可事与愿违的是,尽管他精通物理知识,却并不擅长动手实验。每次实验都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与其他学生差距甚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验室还流传着“只要有爆炸,哪儿就有杨振宁在”的玩笑。尽管这玩笑是善意的,却也让他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能力。

好在他遇到了另一位良师泰勒教授。他不仅察觉到杨振宁的苦恼,还发现了杨振宁在理论物理上的天赋。

于是泰勒教授便建议他放弃实验物理,做自己的学生,研究理论物理。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杨振宁也认可了这套“扬长避短”方案,投身理论物理的科研中去。

而这样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杨振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天赋,使得物理学界多了位理论大师。

1948年,杨振宁完成了《核反应》的论文,顺利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又进入普利斯顿高等研究院,与爱因斯坦成为了同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50年代时期,物理学界对粒子方面的研究非常多,尤其是大型加速器问世后,越来越多新的粒子在不断被发现。

当时物理学界普遍认同“宇称守恒”的观点。而杨振宁与李政道通过研究和计算,发现在弱核力时物质的运动其实并不对称。因而两人提出“宇称不守恒”的观点,并发表相关论文进行论证。

论文一经发表后立马遭到了许多物理学家的反对。杨振宁与李政道力排众议,坚持己见,继续进行实验。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证明了“宇称是不守恒的”。

自此“宇称不守恒”开启了物理学界的新篇章,杨振宁与伙伴也因此荣获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是首位获奖的华人,为中国人狠狠争了口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杨武之为儿子的成就感到既欣慰又自豪,更是写信让他尽快回来建设祖国。

可杨振宁清楚,当时的新中国很难让他在物理学研究上更上一层楼。美国却能给他的科研提供非常优越的环境和机会。

一边是自己的祖国,一边是自己热爱的物理学,杨振宁陷入两难的境地。思考良久后,他还是选择了物理学的研究,并在1964年加入了美国国籍。

得知这个消息的杨武之显得既失落又无奈:失落是因为儿子“放弃”祖国的选择,无奈是同为学者的他也很理解儿子的选择。

可即便杨振宁选择加入了美国国籍,他对祖国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愿充当祖国的桥梁

1971年,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破冰。得知此事的杨振宁激动不已,当即就给父亲写信,告知自己要回祖国探亲的消息。

自1945年远赴美国留学起,杨振宁已经整整26年没有回国了,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由于当时中美尚未建交,杨振宁又拜入“美门”,因此他也成为外籍知名华人中“来访”新中国的第一人。

这样一位鼎鼎有名的“物理学家”,自然受到了中央的重视,周总理更是亲自与他会见并设宴为他接风洗尘。

令人意外的是,在杨振宁想要见面人员名单第一位的,既不是国家领导,也不是父母,而是多年未见的好友邓稼先。那个将发射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杨振宁与邓稼先是世交好友。儿时两人就在清华园玩耍,上学后也一直是同学。1948年,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弟弟一同去美国留学,就是住在杨振宁的公寓里。

只不过两人在面对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与需要建设的祖国时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1950年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决然选择回国,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团队,成功叩开了中国原子弹的大门。

当身在美国的杨振宁得知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为好友感到自豪的同时,也迫切想要确认:中国的原子弹是中国人自主研制,没有依靠其他外界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这次与邓稼先的碰面,让他得到了肯定的答案,这也让他欣慰不已。短短26年,自己的祖国从满目疮痍蜕变得朝气蓬勃。

中国人不仅站起来了,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乃至科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对于科学界而言,杨振宁回国也算是一次“破冰之旅”。

正是他开了这一次的先河,后续杨振宁甘愿充当中美两国科学界之间友好交流的桥梁。

为了尽快让中国科学与世界接轨,杨振宁可谓是倾囊相授。回国的那段时间,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国内的科研人员。不仅给他们提供了许多研究信息,还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杨振宁在美期间,对于来美留学的中华学子也是极其照顾。正是有了他亲自出面沟通,这才使得留学生们繁琐的入学流程变得简单不少,进修道路也变得顺畅。

1971到1973年之间,杨振宁先后四次回祖国探亲,每一次回国都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他那时加入美籍,成为了美国公民。美国一些极端组织便绞尽脑汁给他使绊子。

可即便如此,杨振宁依旧坚持每年回趟国,将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而他的这些举动也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

有了杨振宁这只“领头羊”,许多美籍华裔的科学家们纷纷“回访”祖国,打开了国内闭塞的科研环境。

除了关心中国的科研,杨振宁还关心着祖国两岸统一的大业,并为之不断奔走。他利用自己在国际上的号召力与影响,主动承担起沟通海峡两岸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呼吁:“所有中国人都认同一个中国的观点,台湾省自始至终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不会也不可能被分割。”

后来杨武之因病离世,杨振宁伤心之余,也十分遗憾。父亲生前多次写信希望他回来建设祖国,对于他加入美国国籍一事也一直耿耿于怀。

可直到父亲病逝,他也还没恢复中国国籍。但他始终记得父亲交代过的话:你身上流淌着我的血液,就永远都是中华民族的血脉。

落叶归根是每一个游子的毕生所愿,杨振宁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他才在2003年选择回到祖国定居,并于2017年正式恢复中国国籍。

可就是这个举动,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出乎意料的决定

在得知95岁高龄的杨振宁恢复了中国国籍,并于不日前正式从中科院转正,网上突然开始掀起讨论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在支持和欢迎杨振宁这种顶尖学者的回归,但有人却开始居心叵测地揣度,杨振宁恢复国籍只是想回中国“养老”罢了。他要是真的爱国,为什么不像他好朋友邓稼先那样不计个人地回国建设呢?

面对网络上愈演愈烈的争议,杨振宁只回应了一句话:“我的身体里流着中华文化的血液。”只这一句话,就足以看出他的爱国情怀与赤子之心。

诚然,杨振宁年轻时的确为了科研而放弃了国籍,也没有在祖国最需要人才的时候回来报效祖国。可是不回来,难道就不能为祖国做贡献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尚未恢复国籍之前,杨振宁为祖国做出的贡献并不小;回国以后他回到清华园,身为清华大学的教授,将自己的薪水全部捐出来培育人才;年近百岁的老人,早该到了退休与安享晚年的时候,他却还在躬耕讲坛……

事实上,祖国不论什么时候都需要人才,更何况是如今最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时候呢?只要人才愿意回归,我们都应该抱以欢迎的态度,这样才能体现中国身为世界大国的包容与气度。

报效国家从来都不分先后,爱国自然也不分是老是少。与其像个键盘侠一般在网上抱怨“杨振宁们”归国太晚,不如多花点心思想想自己肩上的责任,自己为这个国家做出了什么奉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阴荏苒,岁月弹指而过。从发奋图强,只为报效祖国的少年,到满身荣誉,为热忱付出全部的赤子,再到不忘初心,坚持为国效力的归根老者,杨振宁的一生可谓是传奇。

作为21世纪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上取得了耀眼的成就,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在科学领域中的无限可能性。

不管他身在国外,还是回国定居,他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参考资料:

《杨振宁:勇攀科学高峰的爱国赤子》孟庆醒

《杨振宁:一位心怀祖国的物理学大师》侯新杰 吕铭妍

《毛主席和周总理当年与杨振宁聊了些什么?》央视国家记忆

《杨振宁在美国照料中国访问学者二三事》徐胜蓝 孟东明

《以包容心态迎接杨振宁们回国》张燕

《归来之路——杨振宁与其岳父杜聿明一家“回家”记》文方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