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山东也存在一支红军游击队:昆嵛山红军游击队。虽然没有其他红军革命根据地出名,战功显赫,但也是一支党领导下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人民军队,并且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一个强大的胶东兵团,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同样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光照日月,彪炳千秋!

昆嵛山,横亘于胶东半岛东部中心地带,纵卧于文登、牟平乳山交界处,是控制胶东半岛的战略要地。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国北方革命的圣地。当时整个北方只有两支红军游击队,一支是陕北刘志丹、习仲勋率领的陕北红军,一支就是昆嵛山红军游击队!

上世纪30年代,中华大地烽烟四起,在国民党反动派反动腐败无能的统治之下,人民群众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日寇入侵东北,国内军阀混战,共产党为了天下百姓举行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组建了一个个土地革命根据地。

当时的中国革命根据地主要在江南,一个江西的瑞金,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一个是鄂豫皖苏区,还有湘鄂赣苏区,南方革命运动如火如荼,星火燎原。北方也有两支红军队伍,一支是陕北的谢子长、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另一支是山东胶东特委于得水等人领导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虽然只有几十人的游击队,但是这是革命的火种,在以后的抗日战争时期,就以这支游击队组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成为了胶东抗日武装的一支骨干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1926年前后,毛委员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了很多农民运动骨干分配到全国各地,埋下了革命斗争的种子。当时在济南南部山区也有共产党的组织和农讲所会员在活动,但由于靠近敌人统治中心省会济南,没有举行大规模的暴动,只是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工作。
但是起义还是在胶东爆发了。

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统治之下,地主土豪劣绅也疯狂压榨农民,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老百姓活不下去了,纷纷被逼着想活路。但是如果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话,是没有任何战斗力的。在那个年代,在毛委员“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号召下,昆嵛山的共产党人在宣传发动群众和“”同敌人斗争的实践中明白了一个道理:“打狼要用棒,跟敌人斗争要用枪说话!”

1933年夏,于绍先、邹恒禄、丁树杰、于得水等几名党员就秘密筹建组织武装事宜。他们决定,由武术功底好的于得水领头,以武术会和农民协会中苦大仇深,武术功底好的年轻人为骨干,组织一支精干的农民武装,打击日益猖獗的反动势力。

这支队伍正好赶上当时胶东特委领导的11.4暴动,根据特委指示,于得水率领的这支农民武装被编为东路军第三大队,第三大队在原有队伍基础上,精选骨干,组建队伍,形成了100多人的一支骨干突击部队。

胶东在古代称东夷,民风彪悍,胶东地区气候温和,三面环海,国民党反动政府横征暴敛加上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在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一场武装暴动正在积极酝酿之中。

1934年8月15日,团山东省工委依据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决议,向胶东特委发出《关于游击战争问题的指示信》,认为“胶东方面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必须组织农民成立游击队组织,采取积极进攻的政策,坚决粉碎保守或退守的右倾机会主义的观点”,“完成建立胶东苏区与粉碎白军第五次围剿的光荣任务”。指示还提出了三项具体要求:(一)特务队改称游击队;(二)在昆嵛山一带创建新苏区,作为游击队的根据地;(三)游击队在解决了几个敌人区公所或地主武装之后,立即召开群众会议,组织群众参加反对地租、捐税和高利贷的斗争。并提出地点是夏村。

暴动队伍编为两个大队,由曹云章、邹恒禄、张贤和、柳芳斋等同志负责在牟平县拉起一个大队;由程伦等负责在海阳县拉起一个大队。计划在驻夏村的海阳县三区区中队的兵变队伍配合下,合攻夏村,然后东进与东路会合,合攻文登城。得手后整个暴动队伍西上,“三天三夜冲出胶济路,拉到鲁南山区打游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春天,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强征民力,强占土地,修筑青岛至威海的公路,引起了民众极大的愤怒,胶东特委决定以此为导火索,发动武装暴动。

1935年11月8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县沟于家村天寿宫召开了扩大会议,准备在11月26日(农历11月初一)发动暴动,指挥部设在昆嵛山无染寺。

这次起义计划分东西两路进行。东路是文登、荣成、威海的人员,由张连珠和刘振民负责,进攻的重点是石岛。西路是海阳牟平的人员,由程伦负责,共编为两个大队,进攻的重点是夏村(今乳山县城)。然后整个暴动队伍合编西进,进入鲁中山区打游击。

夏村就是今天的乳山县城一带,石岛是胶东著名海港大镇,这两个地方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但又相当重要,都处于沿海地区,靠近丘陵地带,可见当时胶东特委的计划还是很周密的。昆嵛山一直就是胶东的名山,计划在这一带建立游击区的规划也十分合理。如果当时真的能攻下这两个地方,队伍迅速扩大的话,还真的有可能实现拉起一直很大的队伍到鲁南山区开展革命斗争。

农历十一月三日清晨,东路军第三大队20余人,在大队长于得水、大队副张东等人的带领下,从文登县孔格庄出发,化装分散,疾奔石岛。此时,先期到达石岛联络党组织以备内应的刘振民和石岛电话局局长秦欣然告知,党在石岛的组织已被破坏,敌人戒备森严。

三大队决定改变计划,一路行进,智取了人和镇公所,吓跑了鹊岛盐务局和黄山、高村区公所的敌人,收缴了枪支和子弹。

到达孔格庄后,未及与一、二大队汇合,就奉张连珠之命去宋村以南的南廒、东圈一带活动。在第三大队向石岛进发的同时,荣成县党组织根据胶东特委的部署,组织暴动农民成立3个中队,准备配合第三大队攻打石岛。但因未能与第三大队接上头,配合攻打石岛的计划落空。

农历十一月四日,武装暴动全面展开。东路一、二大队按原定计划集结于孔格庄。由于攻打石岛的计划失败,总指挥张连珠决定改变计划,以昆嵛山为中心分头活动,打击敌人。一大队从孔格庄出发,直奔郭格庄,活捉了镇长丛连顺。接着又开赴东夼、葛家、南汪疃(现为东汪疃、西汪疃、中汪疃)、泊于、林子西、马格庄等地。队伍所到之处,破坏敌人的交通要道和通讯设施,开仓济贫,宣传党的政策主张,揭露统治阶级的罪 恶。

后来由于敌人迅速赶来围剿,东西两路起义部队由于敌众我寡,武器简陋,缺乏战斗经验,不幸失败,但是这次武装暴动保留下来一批革命的种子,有三十多人进入昆嵛山打游击,成立了昆嵛山红军游击队。

这支昆嵛山游击队就成了北方第二支红军游击队,为了让这面革命的红旗永远迎风飘扬,于得水和游击队员们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跟敌人斗智斗勇,紧紧依靠胶东人民,保持红旗不倒,一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成为天福山起义的大军的骨干,为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那种白色恐怖笼罩搅动的日子里,对每一个共产党员,对于得水和每一个游击队员都是一个严重的考验,那个时候当官参加革命就意味着随时会牺牲自己和亲友的生命。在极端危险的日子里,每一次作战,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今天转移到这里,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吃上早饭,想尽千方百计生存下来、战斗下来,是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一个严峻的挑战。

国民党政府对11.4暴动进行疯狂镇压后,又采取种种卑鄙无耻残暴至极的手段妄图扑灭胶东的革命烈火。

根据实际情况,昆嵛山红军游击队采取分散于集中、秘密与公开相结合的方法与敌人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昆嵛山有1750平方公里的面积,也有险峰、密林、岩洞作掩护,更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但是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缺乏战略纵深和回旋余地,此地三年环海,如果敌人以优势兵力层层包围的话,很容易陷入绝境。在这里坚持革命斗争,首先考验的斗争的勇气和决心,要有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准备,然后才是智慧和勇敢,需要机动灵活,超常的战术指导。更主要的是和人民群众一心一意,老百姓知道了这是共产党的队伍,时刻掩护帮助这支队伍。

正是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考验出来的队伍后来成了抗日队伍的中坚力量,成了胶东兵团的基干力量。

10余名暴露身份脱离家庭的队员,常年住在山洞或者山庵里,穿着简陋的猪皮和麻绳制成的草鞋;没有暴露身份的队员则平日里在家里中的或者做小买卖,但是与山上的队员联系密切,经常偷偷为山上的队员输送生活物资和武器弹药,一有任务就会很快组织起来。

为了支援其他地区的革命活动,牵制敌人力量,游击队故意虚张声势,袭击界石、龙泉汤等地的敌人驻地。天亮的时候就公开往昆嵛山里拉队伍,来回折返,好像是大队人马挺进昆嵛山。与此同时,派一部分队员到昆嵛山最高峰泰礴顶用大石块往下滚,声若雷鸣,惊天动地,好似万炮轰鸣,夜晚的时候在山林点火,火光冲天,几十里地之外就能看到、听到,让敌人摸不着虚实,晕头转向。于是,敌人从四面八方调集大队人马对困于山开始扫荡清缴,这个时候,游击队早就转移到平原和沿海地区,开始偷袭敌人的后方。

1936年6月,于得水带领红军游击队趁敌人进山围剿,山外空虚之时,带领红军游击队偷袭敌人。夜袭昆嵛山东界石村“联庄会”,就是当地地主武装组织的反动自卫团体,相当于地主还乡团。当时咱们游击队实力弱小,枪械简单,看人下菜,对症下药,转挑弱敌打,尽量不正面招惹敌人的正规军 。这次突然的袭击让红军游击队缴获了一大批辎重给养,缴获长短枪20余支,子弹2000多发,游击队发了一次大财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游击队还经常镇压那些十恶不赦、鱼肉百姓的反动分子,国民党文登县保安队的江全德十恶不赦,抢男霸女,欺压百姓,游击队半夜下山,打死了江全德,当街处死,并到处张贴标语和安民告示。

1937年春,于得水带领20多名游击队员 化装成买盐的群众,趁“盐狗子 ”们吃午饭的时候,打到门岗,冲进屋内,全俘敌人,缴获钱109元,长短枪2020余支,子弹1100多发,和食盐一大批。当时游击队把食盐分给群众。

为民除害,镇压反动恶霸地主,打土豪以后帮助贫困农民,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深受当地人民爱戴。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人们知道这是一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打天下谋解放的队伍,所以不顾个人危险积极帮助红军游击队,经常偷偷进山给红军游击队送粮送物资,遇到紧急特殊情况,群众也会想尽办法掩护游击队脱险。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共产党游击队毛主席就是他们的大救星,把游击队当成自己的队伍。大家纷纷传扬:“昆嵛山有好几千红军,近日里就可能杀下山来。林德胜(于得水)神通广大,连电线杆上的麻雀飞鸟都能一枪打下来,游击队个个都能飞檐走壁,专门杀欺负穷人的贪官恶霸、地主老财!”群众在山外当起了游击队的耳目,密切监视着敌人的一举一动,一有风吹草动,就向山里汇报,下山袭击敌人的时候,群众主动带路,游击队员遇到困难,群众帮忙掩护解决。

1935年底至1936年初,那年冬天特别冷,山里的游击队在饥饿和敌人的清剿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广大群众自觉组织起来,为游击队提供后勤保障,尽管大家的日子很艰难,但他们依然倾其所有帮助游击队。游击队员们下山吃住在王开仁等群众的家里,趁天不亮再返回山洞,群众把游击队员当成自己的亲人。

1937年天福山起义,于得水(原名于作海,化名林得胜)眼含热泪,激动地说:“我这条命是胶东人民给的,我能幸存下来,是群众保护救助了我,我这条鱼什么时候也离不开水,我要改名于得水!”于得水用这种方式,永远记住了胶东人民的恩情。

是啊,群众是水,革命干部是鱼,鱼儿离开了谁还怎能生存呢?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干部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荣辱与共,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的伟大战歌。正是这种牢不可破的关系,让革命走向了胜利。然而,今天和平时期,环境改善了,有的干部却离群众越来越远了,甚至走向了错误的道路,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脱离群众,脱离人民,造成社会阶层固化,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一·四”暴动虽然失败了,但产生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的,暴动保留下来的红军胶东昆嵛山游击队,后来成为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一一·四”暴动表达了多年蕴藏在胶东人民心中的不甘忍受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强烈呼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胶东人民为摆脱阶级压迫和剥削,争取自身解放的一次伟大尝试。

昆嵛山的山山水水到处都留下了游击队的足迹,有的游击队员为国家和民族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昆嵛山游击队在保存力量、牵制打击敌人、培养革命骨干、继续革命力量方面做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

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是一种精神力量,面对邪恶勇于反抗,不惜以命相博,坚持公平正义,是一种崇高使命,是一种奉献精神,是民族的千秋大义,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值得每一个后来人继承学习!

从1935年11.4暴动到937年抗战爆发,昆嵛山游击队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紧紧拖住了韩复榘的部队,还拖住了蒋介石调到山东的十万大军,配合了中央红军的行动,策应了红军的长征胜利。而且从政治上支持了党中央枪口对外一致抗日的主张,在敌人的心脏建立了一块游击根据地,插进了一把尖刀。在中国东部地区撕开了一个缺口,积累了革命的力量,为即将到来的全民抗战奠定了一块坚定的基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